台灣加強教育以應對中國威脅,引發學者擔憂政治洗腦

台灣正在開啟一個新的前線,以應對中國對其安全的威脅,這次的重點轉向了教室,旨在培養學生更強烈的國家認同感,以及對中國威脅的認識。

然而,學者們警告說,這種做法可能會模糊教育與政治灌輸之間的界線。

過去的民進黨(DPP)政府曾試圖在當地課程中更多地專注於台灣,並少強調中國,但這項新舉措更進一步,將國家安全與政府希望提高對中國威脅認識的意圖與教育交織在一起。

教育部長鄭英耀在四月中對立法院的說明中表示,教育部正在開發教學材料,以鍛造更強的國家認同感,其中包括教導學生如何解讀中國的威脅。

鄭英耀指出:「如果國家沒有安全,個人就沒有安全。」這表明政府將教室視為抵禦國家安全和主權威脅的一道防線。

「我們希望給學生提供準確的歷史觀和正確的信息與知識,而不是容易被用來散播虛假信息的模糊概念。」

鄭英耀提到的高中公民課程的補充材料正在由學者和教師的小組開發,預計在今年夏季準備就緒。

這項措施已與現有課程相符,但教育部官員對於計劃的具體內容、用詞及如何建立國家認同的範例提供的資訊不多。

台灣的教育始終是掌權者用來塑造國家認同的一種工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領導學系教授曾冠球在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當選舉權力轉移時,學校課程相應發生變化。

2000年民進黨第一次執政後,推廣明顯的台灣視角,強調台灣的歷史。

而當國民黨於2008年重新上台後,則修訂課程以重新強調中國中心的觀點,而這一做法在2016年再次被民進黨逆轉,將中國歷史納入更廣泛的東亞背景中。

曾教授指出,教育部的新舉措是民進黨政府努力增強「台灣民主韌性」以應對外部威脅的更大背景的一部分,並促進內部凝聚力。

他將這比作颱風來襲時的樹枝,雖然會彎曲,但不會斷裂,反而會反彈。他指出,韌性的民主雖然可能會感受到威權政權的衝擊,但社會會懂得如何有效地評估、反思並作出回應。

教育部的這一舉措與總統賴清德三月宣布的一系列策略相一致,旨在應對他所描述的中國威脅,包括滲透、間諜活動、統戰活動和認知戰,涵蓋軍事、經濟和教育領域。

然而,曾教授提醒應避免「政治灌輸教育」,強調公民教育應聚焦於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避免思想上的灌輸。

他表示,台灣對於國家認同、中國觀感和兩岸關係的詮釋多樣,所有這些觀點應該都反映在教學材料中。

他認為,偏袒某一視角,而忽略不同意見,可能會引發社會反彈,尤其在當今這個充滿變化的身份問題上。

根據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今年稍早發布的最新民調,63.4%的受訪者認同為專屬台灣人,31%認同為台灣人和中國人,僅有2.4%認同為專屬中國人。

這一年度調查顯示出台灣國家認同在近幾十年中的顯著變化,專屬台灣人的比例穩步上升,從1992年的約17.6%增加到現在超過60%。

同時,認同專屬中國人和認同中台灣人(兩者均為)的人數持續下降。

國立台南第一高中的公民老師郭復齊表示,大多數教師對自身的政治觀點可能影響到學生持謹慎態度,通常在課堂上呈現不同觀點。

例如,當討論台灣主權是否仍未確定的爭議話題時,郭復齊會確保呈現競爭的觀點。

作為K12教育行政署的教材開發小組成員,郭復齊表示,這個正在進行的項目驅動於「當前全球情勢和方向」。

他補充說,小組在政策變化的背後一直在從事這類項目,如2023年引入的公民陪審制度及民法成年年齡由20歲降低至18歲。

K12EA副署長戴淑芬在四月的內閣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補充教材的需求是支持教室學習的必要舉措,因為教師普遍認為教科書中有關中國的內容不足。

但郭復齊不完全認同這一說法,稱計劃中的材料將有助於教師更容易地準備和教授課程。

他還指出,公民學科涵蓋包括政治、社會學、法律和經濟等廣泛主題。

然而,最終決定是否使用教育部提供的材料仍然取決於各個教師的自主權。

图片源于:focus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