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在中俄与欧盟之间灵活外交

哈萨克斯坦正在走一条微妙的外交平衡之路,既深化与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又维持与欧盟的战略伙伴关系。

在这个平衡的核心,传达出一个明显的信息:在一个充满碎片化和竞争的世界中,阿斯塔纳欢迎商业机会,但是在自己的条件下。

哈萨克斯坦总统卡西姆-若马尔特·托卡耶夫于6月17日在阿斯塔纳举行的第二届中亚-中国峰会上强调了与中国的关系亟需加强,指出中亚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已达到了“永恒、适应性强和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

过去五年间,中亚地区的内贸额超过了100亿美元,其中中国占了近40%的外贸份额。这促成了创纪录的950亿美元的总贸易额,哈萨克斯坦独自贡献了440亿美元。

此次峰会见证了中亚国家与中国签署了超过35项总值超过170亿美元的协议,以及一份《永远友好、友谊与合作条约》,该文件概述了双边合作的新方向。

在峰会期间,中国国家媒体社论称,中亚国家与中国之间日益加深的伙伴关系在这一日益破碎的世界中是一种重要的稳定力量。

这一关系源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纽带,并在过去30年的外交合作中得到了加强,被视为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模式,基于相互尊重、战略信任和共同发展。

中亚与中国被描绘为多边主义、主权和对话的倡导者,而这种伙伴关系为可持续全球发展提供了一种务实、包容的模式,特别契合全球南方的愿望。

在峰会前,托卡耶夫在阿科尔达总统府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他将中国称为哈萨克斯坦的“亲密朋友和可靠伙伴”。 此次会晤正值习近平72岁生日。

习近平与托卡耶夫都强调了双边关系的韧性,称其为“我们国家繁荣的自然需求”,尽管全球地缘政治动荡。

目前大约有5000家中国投资的公司在哈萨克斯坦运营,托卡耶夫强调在农业、物流、核能和文化等领域启动的联合项目。

然而,哈萨克斯坦在核项目上最近宣布的竞标者中,俄罗斯和中国分别赢得了其首批核电站的合同,法国唯一的短名单公司EDF最终未能获得合同,这虽然是经过了努力的外交手段。

在决定前,哈萨克斯坦官员已表示他们希望借助俄罗斯的力量来推进核电项目,尽管有人担忧莫斯科的参与,但哈萨克斯坦声称将保持对核电站运营的完全所有权和控制权。

尽管欧洲在核电领域受挫,欧盟与哈萨克斯坦在第22届政治配置合作委员会会议上重申了战略伙伴关系,讨论围绕贸易、投资、交通连接、能源、气候、法治和签证自由化展开。

与会者表示,这一讨论为可持续的长期合作奠定了基础,欧洲官员形容与哈萨克斯坦的伙伴关系为稳固而成熟。

尽管哈萨克斯坦追求多向外交政策,为多样化的伙伴关系提供空间,欧洲未能获取核合同的失败可能使人感到苦涩。

欧盟仍然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整体贸易伙伴和外资来源,但在直接国家间接触方面,中国与俄罗斯却占领了主导地位。

新的核合同可能进一步巩固它们在哈萨克斯坦的战略地位,令欧盟再次措手不及,急于在哈萨克斯坦及其他中亚地区重新确立相关性。

为了避免进一步失去市场份额,甚至得不到关键合同,欧盟必须迅速行动,并重新定义在该地区的价值主张。

在2025年的阿斯塔纳国际论坛上,哈萨克斯坦再次重申与欧盟的增长伙伴关系是全球战略的重要基石,强调提升经济韧性和灵活性的目标。

因此,欧盟必须抓住机会,深入加深与哈萨克斯坦的接触。

图片源于:euract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