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新的航母福建号不仅是军事硬件的飞跃,更标志着中国海洋战略的大胆转变。它旨在克服先前较小航母的局限,实现远超第一岛链的力量投射。
根据《南华早报》的报道,中国的第三艘也是最先进的航母福建号预计将在不久后进行“甲板集群打击”,这是一种同时发射大量战机的攻击方式。
这是国家媒体首次公开承认这一能力,此前分析人士对此进行了猜测。
这种战术起源于美国海军在越南战争期间所实施的“快速打击”,它旨在通过快速饱和来压倒敌方防御,从而获得早期探测和首次打击的优势。
报道中提到,福建号的电磁弹射系统大幅提升了出动率,超越了老式滑跃式设计,为这种操作奠定了技术基础。
军事分析师曹卫东指出,这种打击将使航母系统面临极限,能够摧毁、压制或威慑敌方力量,同时支持两栖作战。福建号于2022年下水,自2023年5月以来定期进行海试,预计将在年底前入列,届时将与辽宁号和山东号一起形成三艘航母的编队。
这个编队将显著增强中国的海军护航和打击能力。报道将福建号描绘为中国海上打击能力的“历史性飞跃”,其全面作战潜力将依赖于甲板集群打击训练的成功。
中国正在利用福建号的甲板集群打击能力,克服小型航母的局限。这一转变标志着大型航母作为力量投射工具及在拥有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的情况下,成为对抗更强大的美国海军力量的非对称制衡。
中国的小型航母辽宁号和山东号面临进攻防御两难问题。由于飞机数量有限,过多投入进攻会削弱防御,而保留飞机又会减少打击能力。
根据China Power的资料,辽宁号的空中编队包括18至24架J-15战斗机和17架直升机,而其姐妹舰山东号的空中编队略大,包含多达4架固定翼飞机和8架直升机。
而福建号的空中编队规模远超其前任,预计能搭载60架飞机,包括40架战斗机、直升机和预警平台。
辽宁号和山东号在发起“快速打击”方面将面临挑战。根据2024年12月的Citadel文章,USS Harry S Truman的“快速打击”由36架F/A-18 E/F战斗机发起,发射144枚空对地导弹,包括AGM-88反辐射导弹。
考虑到福建号的空中编队和电磁弹射系统,理论上它应能产生类似的空中力量涌现。这一能力可能符合针对更强大美国航母战斗群的更广泛的非对称海军战略。
Daniel Rice在2024年7月为中国海事研究所(CMSI)撰写的报告中指出,人民解放军海军的航母战略以三层防御体系为核心,逐步实现蓝水作战的独立和延伸。
根据Rice的说法,航母战斗群围绕同心防御区组织:“外防御区”(185–400公里)由潜艇和J-15战斗机进行远程打击和情报侦察(ISR)巡逻;“中防御区”(45–185公里)由驱逐舰和护卫舰提供覆盖,配备雷达、垂直发射系统(VLS)和反潜作战(ASW)资产;而“内防御区”(100米–45公里)则由近距离武器和点防御系统保护。
Rice形容航母如同指挥中心,配备补给舰以支持持久操作。他补充道,空中作战可选择“分波”或“连续”模式,旨在优化饱和打击或持续空中存在,这表明正进行战斗理论的实验。
Rice指出,解放军海军对于分层防御、综合空海协调和后勤的关注凸显了其从沿海防御向力量投射的转变,战斗群旨在主导海洋空域,支持两栖登陆并应对多领域威胁。
这些防御对中国突破第一岛链至关重要,通过宫古海峡和巴士海峡这一战略 chokepoint,可以被日本的反舰导弹、战机和潜艇覆盖。
支持这一观点的是,中国最近在第一岛链之外同时操作两支航母战斗群,这是首次,具有深远的影响。
Jennifer Parker在本月的《Breaking Defense》文章中指出,在拥有航母的少数国家中,能够同时在海上部署两艘的更是屈指可数。她表示,中国的双重部署标志着蓝水能力的增强和超越近海的操作意图。
然而,Ben Ho在2024年9月的《Breaking Defense》文章中写道,中国更可能把航母视为在A2/AD框架内活动的“存在舰队”,而其A2/AD态势的基石即是DF-26反舰弹道导弹(ASBM),也称为“航母杀手”。
美国国防部2024年《中国军事能力报告》将其描述为一种双重能力导弹,射程可达4,000公里,能够从中国大陆深处威胁美国航母。报告还补充道,它可能还具备对陆打击能力,使得美国在关岛等基地面临风险。
因此,中国的航母可以在这一导弹保护伞下运营,潜在地威慑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干预。
陈宇富和威廉·赫瑟林顿在2024年10月的《台北时报》文章中认为,三艘航母的中国舰队可以在台海东300至800公里处进行布阵,超出台北反舰导弹的打击范围。
他们认为这种姿态使中国能够同时从大陆和太平洋施加压力于台湾,同时威慑美国及其盟国的行动。
在福建号作为三艘航母舰队的核心下,中国正采用一种融合集群空中力量、分层防御和战略威慑的蓝水战略,成为对抗更强大美国海军力量的可信制衡。
图片源于:asi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