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评论员胡锡进在周二表示,伊朗领导层应重新考虑其核野心,并在对美国的报复性打击后接受象征性的胜利。
胡锡进曾担任《环球时报》的主编,称“与核武器制造相关的伊朗活动,哪怕是出于民用目的,未来都会面临困难。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看,伊朗应该重新考量其核发展道路。”
胡的评论发布在中国X类社交网站微博上,吸引了近2500万的关注,虽然他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政府的立场,但他却是中国最知名的宣传员之一,他的观点可信地反映了国内的部分情绪。
中国在中东地区是重要的额外利益攸关方,该地区超过一半的石油进口源自这里,部分石油则是来自伊朗。
过去十多年中,中国一直是伊朗最大的贸易伙伴,涉及包括军事硬件和导弹推进材料在内的受制裁商品。
中国驻华盛顿大使馆发言人刘鹏宇对《新闻周刊》表示:“波斯湾及其周边水域是国际商品和能源贸易的重要通道,保持该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对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至关重要。”
胡锡进在评论中提到,伊朗在与以色列和美国的冲突中是“最大输家”,他指出其民用军用基础设施遭受重创,多名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领导人被杀,而美国对三处核设施的轰炸更是雪上加霜。
他表示,冲突的最后时刻表现出“表演性质”,无论是以色列、美国还是伊朗都可以称之为“胜利”。他在特朗普宣布当前脆弱不确定的停火后发布了这些看法。
胡指出,德黑兰“没有足够的实力和国际支持来遏制美以威胁,最终将自身置于一个不稳定和危险的境地。”他呼吁中国公众支持北京的军备建设。
胡强调:“力量是所有对决的终极共同语言,牢记这一点。”
在此背景下,中国外长王毅在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访华时指出,以色列和美国“通过基于潜在未来威胁进行的先发制人打击,设定了危险的先例,后果严重”。
王毅表示:“和平需要力量来捍卫,但仅靠力量并不能保证真正的和平。冲突各方均应采取措施以缓解局势,重返政治对话与谈判的轨道,共同努力恢复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胡锡进最后指出:“我们这颗星球仍然不是一个由理智驱动的地方。一些硬性安全难题无法解决,战争仍然是突发问题爆发的方式。最终,力量决定谁胜谁负。”
他认为,伊朗有自己的野心,但力量不足和胃口过大,就像政治言辞无法弥补力量的短缺。结果,伊朗遭受重大损失,最后不得不寻求与美国和以色列的妥协。
在特朗普表示对伊朗的空袭是“一次性”的背景下,油价已降至每桶70美元以下。
然而,鉴于以色列和伊朗尚未完全落实美国斡旋的停火协议,包括德黑兰关闭霍尔木兹海峡能源运输通道的威胁等所有选项依然存在。这一举动可能导致原油价格飙升,给中国等主要进口国带来冲击。
图片源于:news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