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以色列与伊朗冲突中的外交举措

在最近的以色列与伊朗冲突中,中国迅速采取行动,试图在这个日益恶化的区域危机中表现出作为潜在调解者的姿态。

在以色列于6月13日对伊朗发起无人道攻击的第二天,北京便主动联系双方,表达其希望以调解的方式解决问题,尽管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对以色列的行动表示谴责,称其违反国际法。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随后也呼吁双方降级,而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国与俄罗斯和巴基斯坦共同呼吁“立即和无条件停火”。

当伊朗威胁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时,北京同样迅速发声。

中国外交部呼吁“国际社会加大努力,以缓解冲突,防止区域动荡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更大影响”。

在整个冲突中,北京的立场始终与其长期以来的非干预政策相符。

然而,专家指出,这并未能有效巩固中国期望在中东地区成为有影响力角色的雄心,反而暴露了其在此地区影响力的局限。

中国之所以担忧

与某些国家——尤其是美国——不同,中国在处理中东事务时往往采取“战略务实”的视角,而非意识形态的共鸣。新加坡国立大学中东研究所的研究员Evangeline Cheng表示,这一方法导致中国始终专注于保护其自身的经济利益,而这些利益在中东地区非常重要。

中国在以色列快速发展的科技行业有投资,同时其“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涵盖了伊朗、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曼、科威特、伊拉克、埃及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的原油进口超过一半依赖中东,而中国也是伊朗石油的最大消费国。

一场持久的战争将中断其油气供应,伊朗对霍尔木兹海峡的封锁威胁也同样令人担忧。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伊朗研究高级讲师Alam Saleh表示,战争与安全不稳定不仅削弱中国的投资与贸易,也对油价与总体能源安全产生影响。因此,中国寻求稳定,反对任何形式的军事解决方案。

北京的外交筹码与经济利益

基于对伊朗的友好关系以及中国的经济担忧,美国国务卿马可·鲁比呼吁北京阻止德黑兰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因为停火谈判在本周陷入僵局。

这一瞬间承认了北京在冲突中的影响,但专家指出,中国整体的外交影响仍然有限。

Cheng表示:“中国提出调解的提议显示了其希望被视为负责任全球参与者的愿望,但其实际的影响力仍然有限。”她指出,由于缺乏军事能力和政治影响力,以及以色列对北京与伊朗关系的警惕,中国在此领域的角色必然受到限制。

不可否认的是,北京在该地区成功促成了一些重要的外交协议。

例如,在2023年,中国调解了伊朗和沙特阿拉伯之间的关系正常化,这被视为中国的一次重大外交胜利。

然而,专家们认为,北京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阿曼和伊拉克等其他调解者。

此外,中国还于2024年7月调解了巴勒斯坦派系之间的协议,包括哈马斯与法塔赫,双方承诺在以色列对加沙的战争结束后共同努力治理加沙。

但布鲁塞尔国际危机组织的东北亚高级分析师William Yang指出,由于以色列对于其与伊朗的关系保持谨慎,令人担忧的局面自冲突开始时便已摆在中国面前。

在2021年,中国与伊朗签署了为期25年的“战略伙伴关系”,伊朗也是“一带一路”项目的积极参与者,并加入了中国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

同时,伊朗坚决反对美国霸权的立场与中国的外交利益高度契合,而以色列则与美国关系密切。

中国面临的困境

Yang表示,这一现象在未来可能会重复。

“此次事件再次强化了中国所面临的困境:尽管希望被视为能够调解重大全球冲突的强大国家,但其与某些冲突中的特定方的密切关系削弱了北京在此类角色中的能力。”

他补充道,未来北京仍将依赖美国作为该地区的安全保障者。

“显然,中国将继续专注于深化与中东国家的经济合作,同时也会借助美国在该地区的存在,因为美国仍是区域国家的主要安全保障者。”他表示。

“另一方面,美国在冲突中的介入,包括对伊朗核设施的轰炸,给中国在外交领域提供了道德高地,并帮助其呈现出作为一个更克制、冷静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图片源于:aljaze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