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月,以色列和美国对伊朗采取了猛烈的打击,然而,中国和俄罗斯的反应却出乎意料地显得低调。
多年来,针对美国的共同敌意一直促使中国、俄罗斯和伊朗紧密团结。这三国都希望通过在乌克兰和中东地区使西方感到尴尬,来加大华盛顿与欧洲之间的裂缝。
在以色列的第一次攻击发生后,中国本应迅速向伊朗提供短程导弹和其他空中防御设备。
毫无疑问,北京会利用其日益增加的外交影响力,孤立以色列和美国,要求召开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紧急会议,并提出谴责这两个国家的决议。
然而,最近的事件揭示出反美情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这个联盟团结在一起,但却并不足以维持其凝聚力。
中国在最初对以色列袭击的谴责中使用了“放肆”和“侵犯伊朗主权”的措辞,但随后却采取了更加谨慎的态度,强调外交的重要性,而非进一步指责。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与以色列外长通话时并未谴责以色列的行为。
习近平主席则在四天后才开始呼吁“降级”,并表示“中国愿与各方一道,发挥建设性作用,恢复中东的和平与稳定”。
在伊朗议会投票决定关闭霍尔木兹海峡后,中国外交发言人以一种似乎是在警告伊朗的方式强调,波斯湾是全球商品和能源的重要贸易路线,并呼吁伙伴们“防止地区动荡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更大影响”。
在平静时期,中国和俄罗斯都乐于将伊朗作为对抗美国及其盟友的工具。然而,当局势升级为军事对抗、全球稳定遭到威胁时,支持伊朗的选择对于北京而言,似乎比维护与西方的经济与外交关系更加明智。“反美同盟”的脆弱性在此显现,也意味着被广泛宣称的习主席与普京之间的“无限”伙伴关系可能并不如外界想象的那样坚固。
伊朗、俄罗斯与中国之间在意识形态、政治体制和战略目标上存在显著差异,伊朗与两大伙伴之间的关系也非常不对等。
例如,中国是伊朗的生命线,约90%的伊朗石油由中国进口,并向伊朗提供武器发展所需的材料和技术。
然而,贸易关系对中国而言却不那么重要,因为中国从伊朗仅获得约10%的石油。
再加上,中国的经济规模是伊朗的40倍以上,与美国和欧盟的贸易往来远超过与伊朗的关系。
俄罗斯的利益与伊朗显著不同,也明显地未能积极援助伊朗,但中国和俄罗斯在这一点上的相似做法必然令莫斯科不悦。
低于中国的经济规模,就算两国关系并没有伊朗与其大国伙伴之间的不对等,俄罗斯的经济仍然不到中国的八分之一。
俄罗斯的国家预算有三分之一来自石油销售,而中国正是其最大的客户。与此同时,俄罗斯的战争机器也依赖于来自中国的供应。
今年3月,七国集团外长表示,中国是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中“决定性使能者”。但如果克里姆林宫面临资金或士兵匮乏,中国是否会愿意支持这一盟友,实在充满疑问。
即便在威权政权之间,价值观的差异也可以限制合作。在2023年,习近平称俄国1917年的十月革命是“一声炮响”,它“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带到中国,展示了前进的道路,并为寻求拯救中国免受压迫的人民提供了新的选择”。
而普京,尽管在苏联时期的克格勃工作,但现在却抱怨俄帝国的崩溃,认为列宁的政变是“政治冒险家和外国势力”的作为,他们“为了私利分割了国家,而使国家分崩离析”。中国共产党总书记可能不满普京将其俄罗斯同胞降格为俄罗斯橡皮图章议会中的另一个小角色。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民主国家的领导人之所以能成功合作,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共享的共同世界观。而伊朗的伊斯兰神权统治者是否能够如愿与领导一个公然无神论国家的习和尚与以俄国东正教的捍卫者普京保持绝对的团结,则另当别论。
中国在伊朗困境中的反应可能会让西方感到谨慎乐观。如果唐纳德·特朗普最终能够理解到侵略者与受害者之间的区别——至少意识到普京一直在玩弄他,美国总统就可以在支持乌克兰方面毫无顾虑,且不必担心中国会进一步扩展对俄罗斯的支援。
只要伊朗和俄罗斯继续提供廉价石油,并激怒西方及其盟友,他们就依然在为中国的利益服务。但至少目前,北京似乎不愿意在其伙伴的利益与自身对稳定、丰富且有利于西方的关系之间选择后者。
图片源于:theatlan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