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举行的高层峰会前夕,欧盟与中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再度上升,标志着两国建交50周年的关键时刻。
最近,欧盟委员会决定禁止中国制造商参与价值超过500万欧元的医疗设备公共采购投标,成为国际采购工具(IPI)首次应用。
这一措施旨在推进市场准入的相互性,因为北京以系统性排斥欧洲企业而闻名。
欧盟单方面采取行动
对此举,中国欧盟商会(CCCEU)表达了“深切的不满”,指责欧盟采取所谓“单边和歧视性措施”。
CCCEU表示,国际采购工具的发现并未以客观证据为基础,而欧盟产品和供应商在中国的公共采购市场并未如布鲁塞尔所宣称的受到歧视。
尽管如此,CCCEU认为该决定是对中国产品和企业的公然歧视,呼吁欧盟撤回决定,恢复对在欧盟内经营的中国公司的有利环境。
北京加强反击
中国政府对此迅速回应。
官方媒体发表评论,谴责该决策为政治动机,认为布鲁塞尔对全球生产和消费现实的解释存在误解。
评论指出,中国的制造竞争力源于系统效率、开放市场动态、创新以及熟练劳动力,而非不公平补贴。
这篇社论呼吁公平的国际合作和相互尊重的贸易,坚称所有经济体都应自由决定自己的工业发展路径,而不受外部干涉。
“亲中鹰派”回归
在委员会采取行动前,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在加拿大G7会议上对北京发表了严厉的谴责,指责中国试图通过对稀土出口的限制“主导”和“威逼”西方。
冯德莱恩敦促西方盟友准备与北京进行“决定性的经济对抗”,将中国的贸易手段视为更广泛的强迫和不正当竞争策略的一部分。
作为长期的中国批评者,冯德莱恩的这一措辞非常强硬,她的语气突显了布鲁塞尔面临的紧迫感。
外交重置无望?
在美中贸易战日益加剧之际,欧盟曾有很强的理由寻求与中国的更紧密合作,尤其是在特朗普总统的关税政策不稳定和他对欧盟在伊朗-以色列危机中的担忧置若罔闻的情况下。
然而,年初对于可能的外交重置曾有谨慎的乐观,因为今年恰逢欧盟与中国关系50周年庆典。
但冯德莱恩的对抗性言论或已几乎毁掉先前的和解努力。
目光转向北京,本月24日至25日的峰会预计将围绕稀土元素问题展开讨论。
欧盟工业战略委员斯特凡·塞久尔尼表示,欧盟准备在必要时采取贸易防御工具。
混乱与矛盾
布鲁塞尔评论员沙达·伊斯兰反思欧盟与中国关系的演变,认为当前的关系“令人困惑、矛盾且常常混乱”,并且被象征性峰会掩盖的深层不信任所遮蔽。
她警告说,报复性贸易冲突和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分歧会对有意义的合作构成风险。
伊斯兰认为,随着欧盟越来越倾向于与华盛顿保持一致,布鲁塞尔在口头上和美国绑在一起,难以形成独立的战略身份。
她将欧盟、中国和美国之间的三方关系比作一桩不和谐的婚姻。
展望7月的峰会,她坚称形式必须让位于实质。
除非中方与欧盟双方表现出认真解决气候变化、经济不平等及多边改革等全球挑战的承诺,否则高层会议将变得空洞无物。
总的来说,伊斯兰呼吁布鲁塞尔和北京抛弃例行的对抗,拥抱务实合作。
只有通过这样的转变,他们才能在破裂的世界秩序中重新获得真正的全球领导者角色。
图片源于:euract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