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好莱坞两位大牌制作人杰瑞·布鲁克海默和导演约瑟夫·科辛斯基会面时,戴维·佩蒂特可能会对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感到自我怀疑。
在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佩蒂特承担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团队曾因《壮志凌云:独行侠》而大获成功,现向戴通纳国际赛车场(DIS)和国际汽车运动协会(IMSA)寻求合作,为即将上映的新电影《F1: The Movie》拍摄开场场景。
这部电影将以一级方程式赛车为主题,由布拉德·皮特主演。
为了展示皮特饰演的角色“索尼·海耶斯”在著名的“劳力士24小时耐力赛”中的竞争情况,制作人希望在戴通纳进行拍摄。
由于戴通纳和IMSA都是法国家族旗下的公司,因此双方达成协议相对顺利。
佩蒂特作为IMSA的高级副总裁,在这次项目中成为了关键联络人,他的工作是帮助制作团队尽可能多地实现拍摄需求。
在与布鲁克海默和科辛斯基的午餐会上,他直言不讳:“我的工作就是帮助你打破规则,满足你们的需求。”
自此以后,《F1: The Movie》的制作团队便在2024年1月的几周时间里,深入戴通纳开展大量拍摄工作。
为了真实地展示海耶斯的赛车经历,制作方决定让“海耶斯”赢得“劳力士24小时耐力赛”。
这一设定体现了尽管海耶斯年龄渐长,却依然具备在最高水平比赛的能力。
他们在“24小时耐力赛”期间,全面融合于赛车文化的环境,让观众感受到身临其境的体验。
在比赛前,制作团队在戴通纳设置了庞大的拍摄基地,场地大约相当于两个橄榄球场。
戴通纳国际赛车场的总裁弗兰克·凯勒赫表示,制作团队的专业素养与赛车社区非常相似。
“他们都是高素质、高动机的人,明白工作只有在完成任务时才算结束,产品必须完美。”
由于他们与赛车运动的完美融合,制作团队与IMSA的协作精神令人印象深刻。
为了拍摄赛车比赛的画面,制作团队有几个特殊的请求。
其中一项请求是希望能够有一辆专门用来拍摄的赛车在比赛中参与。
但IMSA出于对比赛公正性的考虑拒绝了这一请求,随后他们建议与参加比赛的团队合作。
最终,选择了怀特赛车队,他们在IMSA GTD级别中参赛,正好符合海耶斯在电影中驾驶的车款。
为了确保所拍摄的画面达到最佳效果,团队获得了拍摄所需的多台相机。
虽然布拉德·皮特并没有在实际比赛中驾驶赛车,那辆宝马最终以26名的成绩完成比赛。
赛道团队还特意延长了晚间的练习时间,为皮特拍摄换胎场景提供了机会。
这一场景最终被成功呈现于电影之中。
此外,制作方在相对冷清的拍摄日,抓住凌晨时分的机会,充分利用赛道与车辆进行拍摄。
科辛斯基曾有一个特别的想法,希望能从戴通纳的计时塔上拍摄烟花。
佩蒂特则建议他采用一种更具创意的方式进行拍摄。
在烟花点燃的瞬间,佩蒂特将科辛斯基带到了一个不寻常的位置,以便捕捉最佳画面。
通过这样的特权体验,导演得以更好地理解画面的构图与表现。
最终,这一场景在大银幕上展现了赛车和烟花交错的梦幻画面。
在拍摄的每一个环节中,制作方都强调“真实性”的重要性。
凯勒赫对此深有体会,并在一次请求中,对电影团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制作组希望在戴通纳的胜利通道内拍摄海耶斯庆祝胜利的场景。
由于比赛按照特定流程进行,凯勒赫很清楚这种场景在真实性上无法成立。
为了更好地进行拍摄,他建议应先拍摄真正取得胜利的赛车,随后再利用这一场景拍摄海耶斯的庆祝。
在一场深入的讨论后,制作团队意识到凯勒赫的提议更为切实可行。
这一真实的庆祝场景让他们更加贴近赛车文化。
拍摄结束后,凯勒赫获得了制作组的嘉许,甚至布拉德·皮特亲自感谢了他的建议。
凯勒赫对此感到无比震惊,但同时也明白此次合作成功的关键在于各方的紧密合作与信任。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在好莱坞大片中的角色是如何自然而然地形成的。”
通过《F1: The Movie》,赛车运动的魅力与好莱坞的制作品质交相辉映,展现了一场真实而又精彩的视觉盛宴。
图片源于:ny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