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与伊朗之间的战争再次加剧中东地缘政治安全困境

以色列与伊朗之间的12天战争再次加剧了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安全困境。

以色列对伊朗进行的无端和非法攻击,以其涉嫌进行核浓缩为借口,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

伊朗则以导弹对以色列进行报复。

美国随后轰炸了伊朗关键的核设施,世界也因此陷入对中东可能再度爆发长时间暴力冲突的恐慌之中。

在这一事件中,中国的角色仍然是个旁观者。

中国对美国轰炸伊朗核设施表示谴责,称其违反国际法,并威胁到地区安全。

然而,中国并未对伊朗提供外交支持,也没有积极采取措施来保障其能源安全,既包括霍尔木兹海峡也包括其来自中东的石油进口。

对于北京而言,霍尔木兹海峡不仅是一个地缘政治热点,更是其生命线。

伊朗与以色列之间的任何冲突都有可能破坏这条全球能源的动脉,进而威胁到中国的战略安全。

2023年,中国从波斯湾和霍尔木兹海峡的原油进口总额高达1280亿美元。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每天通过霍尔木兹海峡进口540万桶原油。

中国从海湾的石油进口占其总能源进口的50%。

这使得该地区的稳定成为中国的重要安全关切。

同样,伊朗对中国具有战略意义,不仅是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供应国,还是抵御美国在中东地区主导地位的地缘政治伙伴。

伊朗丰富的能源储备有助于维护中国的资源安全,其非顺从的外交政策立场与北京在建立替代于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方面的总体目标一致。

伊朗是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一部分。

2021年,中国和伊朗签署了为期25年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为在能源、基础设施、技术与安全领域的合作铺平道路。

这一长期协议彰显了两国关系的战略深度以及其共同的多极化秩序愿景。

多年来,中国还与以色列建立了密切的贸易关系。

以色列在1950年承认了中国的共产党政府。

截至2023年,中国成为以色列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

2013年至2022年期间,中国对以色列的进口额翻了一番,从56亿美元上升到131亿美元。

2010年至2020年,中国在以色列的投资大幅增加,特别是在技术领域,显示出日益增长的战略兴趣。

这一合作在2015年通过成立中以创新合作联合委员会得以正式化。

到2017年,已有超过30家中国企业进入以色列市场。

中东的持续紧张局势使中国精心打造的全球稳定者与原则非干预者的形象受到质疑。

作为自称的“全球安全合作”的设计师,北京在平衡各方利益方面的能力受到考验。

与两个主要伙伴之间的调解失利显露出其外交影响力的局限,并削弱了其负责任大国领导力的声称。

中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拥有重要的运输路径和区域合作伙伴,对其成功至关重要。

针对伊朗的以色列侵略以及随之而来的针对性冲突再一次暴露了该地区的地缘政治断裂。

美国轰炸伊朗核设施及伊朗部分关闭霍尔木兹海峡并向卡塔尔美军基地发射警告导弹,突显了伊朗保护其国家安全的决心。

此次事件同样突显了中国外交努力的局限性,以及在保护其投资或为区域战略伙伴提供支持方面缺乏积极的举措。

尽管中国在联合国的外交努力或对美国打击的谴责切实存在,但其缺乏任何实质性措施来支持伊朗,显示了其在地区地缘政治格局中的模糊立场。

伊朗或以色列的不稳定不仅会干扰石油供应,还会破坏中国在整个欧亚地区“一带一路”战略目标背后的基础设施。

在6月12日的挑衅事件之后,中国试图定位自己为潜在调解者,并呼吁停火和降级。

尽管此前在该地区有调解的历史,但中国在冲突中的角色仍然有限。

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呼吁立即无条件停火,特别是在伊朗威胁完全关闭霍尔木兹海峡之后。

如果局势持续紧张而未达成停火协议,中国将受害最深,因为其对中东石油进口的依赖性极高。

军事行动的威胁将可能推迟“一带一路”项目及从海湾到东亚的物流。

但尽管面临这些安全关切,北京的反应仍然有限,这与其在外部冲突中的非干预政策一致。

虽然中国的这一做法使其得以与许多敌对国家建立重要关系,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但在当前中东安全困境中,其不干预政策陷入僵局。

以色列已经成为该地区主要的动荡力量,受到与美国的战略关系的支持。

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以及对伊朗核设施的直接攻击,表明华盛顿愿意为保护其战略利益和最紧密的区域盟友而再次在中东地区发起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和美国愿意损害中国最重要的安全问题,而中国被迫在调解桌上,试图通过对话降级紧张局势。

战争的威胁或许已经减弱,但伊朗与以色列之间的紧张关系依然存在,偶有攻击威胁。

在这一战略困境中,中国最终必须做出决策:是被动依赖该地区不稳定的和平,还是在其核心安全问题上采取主动立场。

伊朗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不仅是军事实力的考验,也是中国危机管理意愿的考验。

其在这一安全困境中的反应将塑造北京的领导模式。

图片源于:middleeast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