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的灰色战争:数字与意识形态的较量

中美之间存在着大量关于是否会爆发热战的揣测,但深入分析表明,中国实际上已经与美国展开了一场持续数年的“灰色战争”,这是一种网络战争。

“灰色战争”不是简单地处于战与和平之间,而是意味着战争与和平在一个光谱上存在着不同的程度。

宣传和虚假信息始终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工具,但中国及其他专制政权更是加大了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宣传的努力,旨在破坏美国及其他民主国家的稳定。

中国的主导叙事是其正处于超越美国的不可阻挡的道路上。中国试图使美国及西方国家感到沮丧,意图让美国相信其已处于不可逆转的衰退状态,因此不应该试图遏制中国,而应当采取包容态度。

中国的这种动机源于其将民主与自由视为对其政权的威胁,其目标是创造一个对中国共产党安全的世界。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中国及其他专制国家却常利用美国技术来捍卫和输出全球范围内的独裁统治。

与冷战时期不同,“灰色战争”有着深厚的经济、技术和人际关系联系,而这是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所不具备的。

阿拉伯之春的变革

阿拉伯之春是灰色战争的重要触发点,它对中国和其他专制国家而言,是一次巨大的警醒。

当时,埃及抗议者在开罗的解放广场组织抗议活动,并通过社交媒体与世界交流。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中国开始积极利用互联网和其他技术作为国内社会和政治控制的工具,特别是针对中国的维吾尔族群体。

它开始加强对互联网的政治控制,实施了国有的“长城防火墙”,并禁止如谷歌和Facebook等美国科技公司进入中国市场。

灰色战争的“前端”和“后端”

灰色战争分为“前端”和“后端”。前端指的是通过应用程序、新闻信息和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的信息操作。

中国通过国家支持的新闻机构,积极推动贬低民主和美国政府的叙事。

后端则是互联网的物理基础设施,包括手机、卫星、光纤、电缆、5G网络、线路和天线。

在这一领域,仅有美国和中国两国拥有制作硬件的公司和专业知识,能够成为主要参与者。

通过华为等科技公司,中国的专制政府能够接触到其网络上运行的一切信息。

美国在灰色战争中的劣势

在这场灰色战争中,美国实际上处于劣势,因为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运作方式将私人公司与政府紧密结合。

因此,由华为和中兴等公司生产的后端基础设施,可以被中国国家用作获取信息和进行审查的工具。

例如,中国政府要求国内互联网公司进行审查,包括对与习近平领导形象相似的“小熊维尼”进行审查,以及对将台湾视为独立地区的地图等内容进行删减。

中国还有200万至300万名被称为“50分党”的员工,专门负责监督和审查国内的网络信息环境。

此外,中国正与一些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建立“技术块”,向他们提供后端信息基础设施。

并且,中国也在向这些国家出口监控和社会控制的闭路电视监控技术。

美国的互联网环境则大多是去中心化的,几乎没有监管,允许人们在网上自由发言,除非是在法律禁止的范围内。

同样,美国政府并没有中国那样的影响力来控制国内技术行业,尽管美国有开放和更具创新性的系统的优势。

未来的挑战

展望未来,美国在灰色战争领域面临许多挑战。特朗普总统提出的反移民叙事,将削弱硅谷的创新,而硅谷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接受过美国教育的移民。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制造业的去工业化以及将技术生产外包给中国,使美国在战略上变得脆弱。在这场新的灰色战争中,一个去工业化的美国可以被视为一个被解除武装的美国。

新冠疫情突显了这种脆弱性,展示了美国近年来面临的被孤立的风险。

在美国,重新发展所有外包的制造业是不现实的,因为其自身制造能力非常有限,尽管特朗普不断呼吁将制造业带回美国。

其中一个选择是对一些关键的国家安全产品进行部分回流生产,同时将部分生产“友好外包”给接近的可信赖的盟友。

遗憾的是,近年来美国的国会与硅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裂痕,但现在,美国的科技和政策制定机构需要更紧密合作,以解决与中国的技术竞争的问题。

毕竟,硅谷的崛起得益于与美国政府的合同和紧密合作。

这其中的问题是美国科技公司的巨大规模,使得它们有能力独立运作。

还有一部分因素是世代和文化的差异。谷歌和苹果等公司的员工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而参议员的平均年龄是63岁。

这些人经历了截然不同的时代,拥有截然不同的生活经历,也对技术有着不同的看法。

分裂的世界秩序

这种以科技驱动的政治战争将塑造未来一个世纪的世界权力平衡,因为专制政权将利用21世纪的方法重新划分世界,形成20世纪风格的势力范围。

美国有能力应对这一挑战,但美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可能是国内政治,尤其是特朗普总统及其支持的MAGA运动。

因此,美国需要良好的移民管理、强有力的教育与技术投资、开放的贸易制度,以及积极的盟国关系。

图片源于:thegloba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