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失衡难以逆转,研究者称

图片源于:https://nationalpress.org/topic/china-trade-over-capacity-under-consumption/

中国面临的消费不足和产能过剩问题不仅影响国内经济,也对全球经济构成挑战,东亚研究所的陈刚表示。

虽然媒体的关注点通常集中在美中贸易战上,但经济学家指出,中国的经济失衡问题依然持续。

陈刚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担任副主任,他表示:“随着全球经济形势恶化,我认为更多国家可能会与中国在贸易问题上产生争端——例如欧盟、印度,甚至一些东南亚国家。”

他指出:“贸易失衡仍在继续,且没有迹象表明这种趋势会逆转,因此我认为中国需要更多地进行消费,并且增加进口。”

然而,陈刚告诉NPF国际贸易报道的研究员,中国促进国内消费的努力并未取得成功。

他说,中国在2024年9月的刺激措施来得太晚,且大部分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而未能有效提升居民收入。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发出了混合信号,一方面在承认需要提升消费的情况下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却在2025年3月宣布了新的紧缩措施。

陈刚指出:“不要低估这些紧缩措施的规模和影响……大约有4000万到5000万人及其家庭将受到这些紧缩措施的严重影响。”

他表示,紧缩措施将带来心理和经济的连锁反应。“我认为大家都会关注政府官员的行为,如果他们减少开支,停止聚会,其他人也可能会效仿。”

去年,第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餐厅关闭数量创下新纪录。

奢侈品市场的下降更为显著,例如手表的销量下降达33%。

陈刚表示:“通货紧缩也 overshadow 消费,这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当被记者问及另一次大萧条的可能性时,陈刚承认目前的情况具备此类特征:过度生产,产能过剩以及消费不足。

他指出:“如今中国还面临巨大的国内债务问题,这源于房地产市场的下滑以及工厂的过剩产能。”

不过,仍然有希望。尽管经济学家描述中国采用的是“国家资本主义”体制,但中国称其使用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无论如何,陈刚表示,继续进行基础性改革是必要的。

他说:“这种经济结构倾向于侧重供给方而非需求方,强调生产而非消费。这一问题已经存在多年,并不是新问题,但我确实认为如果中国继续市场改革,就能够改变这种结构性问题,使其经济结构更加平衡,并使公民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