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奇肖尔·马布布尼:美国在全球权力动态中的挑战与机遇

奇肖尔·马布布尼是一位著名的外交家、学者,他对全球权力动态的分析独具见解。他曾担任新加坡驻联合国大使,并担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主席,同时也是《中国赢了吗?》和《西方失去了什么?》等书籍的作者。

在与《时事评论》的对话中,马布布尼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在与中国的较量中正在失去优势,并指出这并非源于中国的攻击性,而是由于美国内部的功能失调、精英失败和战略不连贯。他批评了主导美国外交政策的情绪化和零和思维,呼吁采取更理性、更合作的全球事务处理方式。

在他的新书《西方失去了什么?》的开篇,马布布尼给出了让人振奋的好消息:尽管西方国家面临诸多焦虑与恐慌,但事实上,许多地方的人们却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积极的期待。他以中国、印度和东南亚的快速发展为例,说明人类福祉的显著提升。

马布布尼指出,2000年时,生活在中等收入水平的中国、印度和东南亚这3.5亿人中,只有150万,而到2020年,这一数字增长至15亿,并预计到2030年可能达到30亿。

这些变化在全世界历史上尚属首次,前所未见的快速提升使如此多的人们摆脱了贫困,向中产阶级生活标准迈进。因此,全球的生活条件正在不断改善,马布布尼认为,生为人类的时间从未如此美好。

不过,马布布尼也指出,美国国内的经济停滞和人们的焦虑,与亚洲国家的迅速崛起息息相关。他认为,美国人对中国崛起的恐惧是对现实的误解。他强调,经济绝不是一个零和游戏,不是说中国富裕了,美国就必须变穷。他强调,美国面临的主要问题着眼于其自身的结构性矛盾,而不是归咎于中国的崛起。

马布布尼提到,现在美国的政治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已被资产阶级所劫持,导致下层50%的民众的利益被忽视,反映出一个重要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他认为,正是美国精英未能为普通民众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才使民众愈发愤怒,从而选择了唐纳德·特朗普这一代表性人物。

马布布尼指出,特朗普的许多政策,尤其是提高关税,其实是错误的选择,因为经济学101告诉我们,提高关税会导致消费者负担增加,最终将给普通民众带来更多的负担。

在谈到美国对中国的政策时,马布布尼批评美国精英们不仅未能合理应对中国崛起,反而受情绪与偏见的驱动,导致了不理性的政策。他认为,美国政策的根本目的应该是找出有助于美国自身利益的有效合作路径,而非对抗。

马布布尼还提到,历史上中美两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建立起互相理解的关系。他强调,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根本不应被视为情感上的依赖,而恰恰是战略决策者应具备的冷静和理性。

他警告说,美国需要在其外交政策中推进理性,并设置长远目标。马布布尼表示,虽然反对中国的声音在美国日渐强烈,但美国应放下敌对情绪,以更加合作的姿态迎接未来。

马布布尼指出,美国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对俄罗斯和中东的干预也常常成就了相反的效果。他强调,伊拉克战争及其造成的混乱表明,美国无需再在不断的冲突中挣扎,反而应该反思这些政策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他认为,若美国能够采取理性的策略,与中国等国进行合作,将会开辟更为广阔的可能性。对话中,马布布尼还重申了联合国的重要性,他强调,只有通过全球合作才能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如气候变化和公共卫生危机。

关于美国与联合国的关系,马布布尼认为美国虽然在安理会中拥有重要地位,但更应该理解合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利用这一国际机制推动和平、稳定与发展。

总结时,马布布尼表达了对未来的乐观期待,他相信,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全球合作仍有可能推动人类共同迎接光明的未来。

图片源于:currentaffai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