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在南海发现太平洋睡鲨的新行为

科学家们计划研究鲸鱼尸体沉入海底后发生的过程。为了模拟这一过程,他们在中国海南岛附近的大陆斜坡上,投放了一具牛尸体,深达1,629米(5,344英尺)。

随后的视频显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访客——八只太平洋睡鲨,这是该物种首次在该地区被观察到,为研究提供了新的有趣信息。

这些睡鲨似乎相当有礼貌,视频记录显示出它们的捕食行为以及某种排队行为。研究人员发现,在尸体前方的鲨鱼会放弃进食位置,以便让排队中后方靠近尸体的其他鲨鱼进入。

“这种行为表明,喂食优先权是根据个体竞争强度来决定的,即使在深水环境中,这反映出太平洋睡鲨为非孤独觅食而采用的一种生存策略,”来自中山大学和广东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汉天在一份声明中表示。

此外,研究小组发现,身长达2.7米(8.9英尺)或更长的鲨鱼在攻击牛尸体时比小鲨鱼更具攻击性,而较小的鲨鱼则更可能表现出谨慎行为,显示出故意绕圈的行为。

“在南海观察到的高度攻击性行为表明,该地区在深海中依然蕴藏着丰富的食物来源。但究竟有哪些食物?这个问题对动物分布和行为研究充满了吸引力,”汉天说。

团队还观察到了眼部收缩行为,他们认为这是在进食时对眼睛的一种保护性适应,因为太平洋睡鲨没有像猫和爬行动物等许多其他动物所具有的“第三眼睑”或瞬膜。

视频中进一步显示,一些鲨鱼身上携带有一种叫做桡足类的寄生虫,但具体种类尚未确定。睡鲨与格林兰鲨关系密切,后者已知会在眼睛内寄生虫。视频中还记录了一些鼹鱼和大量深海溞类物种。

虽然睡鲨广泛分布于北太平洋水域,从日本到阿拉斯加,再到下加利福尼亚及汤加海沟,但通常认为它们更喜欢寒冷水域。该物种曾在所罗门群岛和帕劳意外被发现,据信这是它们分布的最南端。

尽管在新的地区看到这些鲨鱼非常有趣,但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即它们是否一直在这个范围内,还是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扩张。

“尽管太平洋睡鲨也在北太平洋典型分布区的深水中被发现,但它们在南海西南部的频繁出现表明我们对这一种群的理解仍然非常有限,”汉天说。

图片源于:ifl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