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崛起:折叠手机市场的竞争态势

本周早些时候,三星在夏季Galaxy Unpacked活动上宣布了其高端折叠手机的最新一代产品:Galaxy Z Fold7和Galaxy Z Flip7。

这两款手机在重量、厚度和减少折痕方面都有所改进,但价格也更高。一些人将其称为“值得一看的折叠手机”。

然而,与其宣传的表现形式相比,评论家的反应却似乎与过去几年听到的没有太大区别。在消费电子硬件的迭代发展中,三星的折叠手机似乎显得有些乏味,甚至已经落后于许多中国竞争对手。

我们不认为这两款新机会是糟糕的选择,因为前代产品的表现还不错。而是在与中国品牌的对比中,三星的新机显得有些苍白。

虽然称最新的科技为乏味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辛普森一家》中“老头对云大吼”的情景,但这却反映出一个可能在未来给我们所有人带来严重后果的真相:中国在消费科技领域正在取得巨大的胜利。

在电动车(EV)领域我们已经看到这种情况的逐步展开,这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尤为明显。

WIRED的作家Alistair Charlton称该车展为“向西方发出的警告”,因为中国品牌展示了在同一时间内远超过西方品牌的创新和规模。

中国汽车制造商在功能、设计、充电速度等方面大力推陈出新,且迅速将产品推向市场。目前,中国最大电动车制造商比亚迪已经在英国和欧洲推出了其产品,而其在美国市场的拓展则被关税和政治因素所阻碍。

曾经的观念认为中国设计的科技不过是低质的代名词——认为日本、韩国和西方才是创新的源泉,而中国只是提供了生产线——如今已经过时。中国的创新也并非完全来源于知识产权的窃取,早期在电动车领域的投资就证明了这一点,但这只是冰山一角。

再将视线转回到折叠手机上。从西方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三星Galaxy Z Fold7在厚度上被中国品牌荣耀击败,荣耀在三星Unpacked发布会前一周推出了其Magic V5,厚度仅逊色于三星0.1毫米。

中国科技品牌惯于通过这样的头条制造来吸引注意,一例鲜明的例子便是Royole。它在2018年赶在其他品牌之前推出了Flexpai,成为“首款折叠手机”,但其被认为“迷人却糟糕”,几乎没有实实在在的使用价值。

如今,中国企业不再依靠这些微薄的胜利,他们在技术研发方面的进展则愈发明显。

三星的Galaxy Z Fold7并非在市场上晚了几天,而是落后了近半年。

2025年初,Oppo宣布其Find N5在中国上市。这款手机与Galaxy Z Fold7厚度相同,但在外观设计上更具常规,具备更实用的外屏。

更令人惊讶的是,Oppo在支持触控笔的设计上超越了三星。Galaxy Z Fold7这一代产品并不支持S-Pen,落后于Oppo的创新。

Oppo Find N5还早早搭载了一种新兴的电池技术:硅碳电池。这种电池设计允许更高的能量密度,使得其电池容量达到了5600毫安时,相比之下,Galaxy Z Fold7仅有4400毫安时。

在厚度相同的情况下,Oppo不仅在电池容量上超过了Galaxy Z Fold7,而且其充电速度也达到了80瓦,而三星的充电功率只有25瓦。

相比之下,Oppo Find N5在前后技术方面的发展让其在发布六个月前已经走在了前面。

此外,2024年9月,另一个中国品牌华为发布了Mate XT,这款手机展现了真正的下一代折叠设计,尽管它仅折叠了两次,但采用了双铰链结构,可由6.4英寸屏幕扩展为7.9英寸,最终形成一个10.2英寸的平板电脑。

尽管如此复杂的设计结构,其厚度仍然与三星刚发布的Galaxy Z Fold6接近。很多人原本期待三星在今年的发布会上展示三折叠手机,但最后却是宣布将于2025年底发布。显然,三星在尖端科技方面的竞争力与日俱减。

那么,是什么导致中国所有主要制造商(包括小米和华为)纷纷准备在今年推出折叠手机,而三星似乎仅限于小幅度的升级,而其他如苹果的品牌则保持沉默?同时,为什么我们在西方市场看到的这些手机数量如此之少,即便是那些并没有受到美国政府制裁的品牌?

这一现象部分源于中国消费者在寻求新产品上的更高兴趣,相较于英国或美国的普通买家来说。

Counterpoint Research的副总裁Neil Shah指出:“中国消费者已经显著成熟,许多人已经换过五到六部手机。他们的经验使得他们主动寻求独特且先进的设备。”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折叠手机市场,这在于其对差异化智能手机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消费。”

“在中国,折叠手机的销售渗透率持续高于其他市场,全球销售的折叠手机中有三分之二在中国出售。”

尽管对折叠手机的兴趣不容置疑,但大多数消费者仍未真正愿意掏钱购买它们,尽管我们可能一直抱怨手机技术似乎从未改变。

这导致一些中国手机品牌迅速进化,而其他专注于西方市场的品牌则陷入停滞。英国的Nothing公司在其市场推广中就明确了这一点。

Nothing的首席执行官Carl Pei表示,当前消费科技“乏味”,在Nothing Phone(3)的发布会上强调了这种观点,认为以前技术的魔力和新鲜感已消失。尽管Nothing自身创新的深度值得商榷,但他的观点确实有一定道理。

那么,为什么中国手机品牌在国内市场能够更加大胆地推出新产品以确保生存?全球折叠手机市场的领导者华为有“本土英雄”的吸引力,尽管该公司在2019年遭遇美国制裁。

这样的故事使得华为在国内用户中仍有相当的吸引力,背后则是中国政府对于技术优势的追求,也为本土品牌带来了许多益处。

有报道称,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已获得高达37亿美元的政府补助。而根据《华尔街日报》,华为在2019年时通过一系列国家补助获得了高达750亿美元的支持。

我们很容易忘记,在被抵制之前,华为在2019年第四季度的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中曾位列第二,仅次于三星。这一提升并非偶然,华为的成功也只是与美国制裁加速了其创新努力的联系。

正如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David Autor所指出的,当前的形势被他称为“第二次中国冲击”。

第一次中国冲击是制造业向低成本中国迁移的过程,而第二次则可能是中国在更多先进技术领域的胜出,比如半导体、电动车技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及核聚变技术等。

这一进程已经开始,美国对华为的制裁只让中国品牌在高新技术制造领域实现更紧密的合作,从而产生出更高级的技术产品。

而中国的显示器制造商BOE则是为何如今中国的折叠手机不再落后于三星的重要原因。并且在某些指标上,BOE甚至是全球最大的显示器制造商,预计到2025年还将生产苹果MacBook系列的大部分显示屏。

这带来了一个令人担忧的展望,因为中国的创新人才和数量日益增加。

接下来,中国的重点将会是争取半导体领域的优势,据Yole Group的研究显示,中国大陆有望在2030年超越台湾,成为全球领先的芯片生产基地。

与此同时,目前美国和欧盟在这个领域的应对相对滞后,美国的CHIPS法案旨在减少对外国国家的依赖,但也在特朗普总统的威胁下面临挑战。

如果关税能否成为解决方案还有待观察,但从外部角度看,似乎没有谁能从中获益,消费者更是无辜受害。

在我们等待这一局势的发展之际,中国对自身供应链的掌控日益稳固,也为其在新兴市场中推动创新的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当苹果终究推出传闻已久的折叠智能手机并将这一市场带到西方时,中国品牌将已经做好充分准备,迎接到来。

图片源于:w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