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蜂控设备助力救援行动 科学家成功研发全球最轻蜂脑控制器

最近,一项由北京理工大学的赵捷良教授带领团队研发的创新设备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款设备被誉为世界上最轻的昆虫脑控制器,重量仅为74毫克,甚至比一袋花蜜还要轻巧。该设备的出现,为利用蜂群搜索地震废墟中的生还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科学家们认为,这一突破意义重大,因为蜂类因其出色的飞行能力和群体合作能力,一直是救援行动中的重要“帮手”。
在具体操作上,这个设备被绑在蜜蜂背部,利用微小的针头刺入蜂的脑部,通过电子脉冲制造幻觉,从而操纵蜂的飞行方向。具体的指令包括左转、右转、前进和后退等,每次飞行指令的命中率高达九成。这意味着控制系统的精确性和稳定性都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水平,为未来实际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科学家们强调,这种精确控制蜂类飞行动作,有助于在复杂的环境中开展搜索任务,尤其是在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后的废墟搜索中,蜂群可以迅速、灵活地穿梭于狭小空间,搜寻幸存者。
与传统的无人机或机器人相比,蜂群具有低成本、环保和高效率等明显优势。蜂类的携带装置不仅重量极轻,还能在自然环境中自主飞行。借助这一设备,科学家们可以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远程引导蜂群进行搜索,减少搜救行动中的人工风险。此外,该技术还可以结合数据分析和图像捕捉,为救援提供更全面的救援信息。
赵捷良教授及其团队表示,此项技术的研发不仅是科技创新的突破,也为未来智能救援提供了新的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预计蜂控系统将成为救援和灾难应对的重要工具。科学家们还计划继续优化设备的微型化和智能化,使其更加适应复杂多变的救援需求。未来,将有望将蜂群技术推广到全球范围内,为地震、火灾等灾难的救援行动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这一创新成果无疑标志着中国在昆虫智能控制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人类应对自然灾害提供更多可能。

图片源于:sc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