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對中國投資比例持續下降

根據海峽交流基金會發言人李寶文的說法,自2010年以來,台灣企業對中國的投資比例穩步下降,原因包括成本增加、美中貿易戰,以及中國經濟發展放緩。

李寶文在接受《自由時報》專訪時指出,台灣企業對中國的投資比例從2010年的83.8%降至2023年的11.4%,去年為7.5%,而今年第一季更降至2.7%。

他表示,去年有70%的台灣企業出現獲利下滑,這一趨勢短期內不大可能改變。

雖然台灣對中國投資的減少被普遍歸因於新南向政策,但李強調,這並非事實。

早在2012年,新南向政策施行之前,台灣對其他地區的投資已經在增長。

李指出,許多台灣企業在2010年開始感受到中國投資環境對獲利的影響,並開始做出調整。

儘管台灣的中國投資比例在2012年超過50%,但該年對其他地區的投資比例也達到40%,相比2011年的22%有顯著上升。

這顯示出,在新南向政策之前,台灣企業的全球投資在一年內增長了10%。

李強提到,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投資中國的成本也在不斷攀升。

尤其是在沿海城市,勞動、環境及法規遵從的成本上升,使得這些地區的投資優勢不再明顯。

此外,中國正在加強國內製造,推出「中國製造」倡議,目標在十年內成為主要製造國,這給台灣企業帶來了競爭壓力。

隨著成本上升,台灣企業開始將投資擴展至其他國家。

李指出,自2016年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上任以來,美國不再將中國視為戰略夥伴,並啟動貿易及關稅戰,使得台灣在中國投資的風險增加。

以前,產品通常是從台灣訂購,在中國生產後銷往美國。

然而,隨著美中關係惡化,台灣企業不得不尋找其他生產基地。

政府注意到了這一趨勢,並支持企業將投資帶回台灣。

李強表示,去年台灣企業對中國的投資比例降至7.5%,反映出長期的下降趨勢,並預測今年可能會更低。

他指出,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對台灣企業而言也是一大不利因素。

近期,中國推出「福州-澳門一體化生活區」政策的第二階段,為台灣企業提供了激勵,包括針對出口東南亞產品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證書,以獲得更低的關稅。

李強指出,這模糊了「非紅」和「紅」供應鏈之間的界限,發放RCEP證書的做法引發了對「原產地清洗」的擔憂。

图片源于:taipei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