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革命:如何超越西方老牌车企

随着中国竞争者的崛起,许多老牌汽车制造商开始关注身后市场的变化。曾经被一些权威人士视为模仿者的中国企业,如比亚迪,如今在这个高风险的行业中,其发展速度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汽车制造商能够将新车开发周期从行业平均的60个月缩短到仅18个月。这样的现象意味着它们变得非常灵活和高效,还是说它们在某些关键环节上有所妥协,又或者在追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潜在的问题呢?

在对中国汽车研发流程进行仔细观察之后,我们发现,这些流程的速度令人瞩目,远远超过传统汽车制造商。我们了解到,这些企业是如何实现快速发展的目标及其对西方市场的潜在影响。本文所引用的数据与2025年比亚迪Dolphin Surf的相关信息有关,文章观点均为作者个人观点。

### 中国的速度革命

像比亚迪、奇瑞和Zeekr等先进中国品牌在国内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且积极寻求海外市场的发展机会。它们之所以能够快速成长,得益于对汽车开发的激进思维,这一切让海外老牌汽车制造商感到无从应对。通常情况下,像通用、沃尔沃或丰田这样的公司,设计、测试和推出一款新车型的时间需要四到五年,某些特殊车型的开发周期可能会更长,尤其是皮卡车。这些时间反映了一个通常繁琐且耗时的过程,其中包括全面的现实世界测试和多种不同的原型车。而中国汽车制造商对于这些繁琐的流程并不以为然。根据路透社的调查,他们将新车型开发时间压缩至仅18个月。

这种速度优势源于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比亚迪和奇瑞等公司往往采用“足够好”的开发策略,迫切希望尽快进入市场,而不是经过过多的审查和追求完美。中国工程师普遍认为,全球行业标准过于谨慎,他们更倾向于尽快推出一款车型,然后根据消费者反馈进行改进。如果这样的方法听起来很熟悉,那是因为这与硅谷初创公司为软件产品采取的方式相似:他们只想尽快推出产品,看看什么有效。

以奇瑞的Omoda 5 SUV为例,该公司希望为欧洲市场重新设计这一车型,相关工作始于2023年10月。在仅仅六周内,奇瑞便完成了一款更新版车型,并已将其发往经销商,其中包括新的转向和悬挂组件、升级后的刹车系统以及牵引控制系统。如此高效的工作水平,使得中国品牌能够迅速占领本土市场,尤其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如今国内品牌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50%,与2020年的30%形成鲜明对比。

### 中国企业如何实现这一“奇迹”

为了达到目标,中国企业普遍采用数字化工具和人工智能。它们不再依赖物理原型车和广泛的道路测试,而是利用模拟技术和虚拟现实设备来简化开发流程。比如,作为吉利集团一部分的Zeekr,就是采取了这一方式。工程师们通过AI快速挖掘吉利20年设计素材的大型数据库,识别出在新车设计中经济有效的组件。这大大简化了整个重设计过程,从而加速了生产进程。

接下来,吉利利用高速数字化模拟,比如“硬件在环(HIL)”系统,来测试刹车或转向灯等组件,比传统汽车制造商需要的几周测试时间大幅缩短。据悉,该公司还有一款汽车模拟器,使得人类能够在数字环境中测试特定的车辆系统,彻底颠覆了对物理原型的需求。比亚迪甚至更进一步,全面整合了人工智能进入设计流程中。而且该公司75%的车辆组件均为内部生产,而不是像特斯拉那样需要外源采购超过一半的Model 3组件。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供应商的延误,使得公司能够高效处理晚期设计变更。

### 文化与商业结构的优势

劳动力通常是汽车制造商最大的成本中心,而中国的工作文化则塑造了这一独特优势。国内劳动力成本较低,使得比亚迪等公司能够运营一个远超福特等公司的庞大员工队伍。实际上,比亚迪的员工数量约为90万人,相当于丰田与大众合计员工的数量,而且员工们往往每周工作六天,每天12小时。

此外,中国的领导结构增强了企业的敏捷性,基层管理层与公司董事长之间的层级较少。这种扁平化的结构允许更快速的决策过程,与西方企业中冗长的官僚流程形成鲜明对比。在后者中,设计变更的批准可能要耗时数月,而在中国则充满了紧迫感和高效性。

像丰田这样的老牌制造商通常会有多原型的流程几乎是固定不变的。然而,中国汽车制造商则更愿意采取风险回报的策略,通常会跳过原型阶段。它们会使用模拟技术,并在发布后做出必要的调整。对于那些认为这样的做法在安全方面极具风险的人,奇瑞等中国品牌会用其在欧洲新车碰撞测试(Euro NCAP)中获得的五星安全评级来回应。因此,中国品牌的汽车质量如今也与西方、日本和韩国的竞争者越来越接近。

### 全球雄心

这一快速的发展流程已经在国内市场点燃了热潮,前五大中国汽车制造商的销量在2020年至2024年间翻了一番。与此同时,外国竞争对手的销售数据却显著下滑,尤其是大众和通用的销量大幅下跌。因此,受到这一成功的鼓舞,中国汽车制造商如今正大举进军全球市场,其中奇瑞是领先的出口商。在2024年,奇瑞在100个海外国家售出了超过110万辆汽车,这几乎占其总销量的一半。比亚迪也有类似的目标,计划到本世纪末将一半的汽车销量来源于海外市场。

当然,贸易壁垒正成为重要障碍。美国已经有效禁止中国品牌汽车,而欧洲也有高额关税,指责中国对电动汽车的补贴不公平。如此一来,像比亚迪这样的公司在没有美国市场的情况下将难以实现目标。为应对这种限制,奇瑞开始在欧洲建立工厂,包括与Ebro在西班牙的新合资企业。这将有助于它在该地区快速发展,并可能规避针对外资制造商的任何关税。

### 对美国的影响

美国消费者对中国汽车市场的规模多数不甚了解,而由于关税的关系,中国巴品牌的汽车几乎无法出现在美国市场。同时,一些西方传统汽车制造商也在努力提高效率,尽可能缩短车辆开发周期。例如,沃尔沃已与小鹏达成合作协议,丰田则与比亚迪的合作增多,这显示出传统制造商意识到中国快速扩张所带来的威胁和机遇。

竞争压力必将促使美国汽车制造商进一步精简流程,以降低成本,同时引发对汽车质量的质疑。西方制造商能否在生产新车型时,在快速效率与可靠性之间取得平衡,还需拭目以待。此外,中国在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车领域也非常关注,全球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将迫使美国及特斯拉等公司加速自身的发展进程。

因此,凭借尖端科技、风险容忍的文化和精益制造流程,中国已经将开发速度变成了一种竞争武器。传统汽车制造商必须调整应对,或者在中国公司全球扩展的过程中,面临被甩在后面的风险。

图片源于:carbu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