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香港推出国际调解机构,意在增强全球影响力

2025年5月,北京在香港推出了一个国际调解机构,旨在扩大中国共产党(CCP)的全球影响力。

这项名为国际调解组织(IOMed)的机构,号称是一个备选的争端解决平台,旨在取代如国际法庭等现有法院。

尽管IOMed表面上看起来只是一个调解机构,但它实际上是CCP多层次法律战策略的一部分,目的是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分析人士指出,CCP将利用IOMed对其他国家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此外,该组织的建立还质疑北京对国际法的承诺。

IOMed的成立恰逢永久仲裁法院(PCA)在2016年对菲律宾提起的南海案件中裁定北京的广泛领土主张不成立的时代,同时CCP的一带一路(OBOR)基础设施计划在非洲、中东等地面临不稳定和安全问题。

法律分析师质疑CCP是否能够公正地运营一个国际调解机构。调解需要谈判、妥协和让步,但这些要素在北京与香港和自治理的台湾的交往中是缺失的。

北京声称将IOMed总部设在香港,是希望将普通法与CCP的民法原则结合在一起。

然而,此举将进一步巩固北京对这一前英国殖民地的控制,继2020年CCP实施的国家安全法后,又一次打压了对民主的倡导,并削弱了香港在1997年回归中国时承诺的自主权。

北京声称,IOMed将弥补国际调解体系中亚洲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不足的问题。然而,许多这些国家同时也是一带一路项目的主要受援国。

IOMed的框架反映了北京对PCA在南海案件中判决的拒绝,该判决认为中国违反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

对此,北京宣称裁决“无效”,声称其被迫参与一种“僵化”的、“西方化”的仲裁体系。

中国作为UNCLOS的签署国,这意味着PCA的裁决是具有约束力的。CCP拒绝履行这一决定则展示了其在国际法领域的双重标准:对于有利于其利益的裁决和法律,予以遵循,而对于不利的则予以拒绝。

在建立IOMed的签字仪式上,CCP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表示,该机构将处理政治和经济问题,包括国家间的争端、国家与外国公民的争端,以及国际机构之间的争端。

尽管IOMed的规则尚未公开,但北京坚称参与是自愿的,裁决是非约束性的,展现了一种“温和”的国际争端解决方式。

CCP对冲突调解的兴趣自2013年一带一路启动以来增加。

北京开始将调解工作重点放在非洲、拉丁美洲以及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解决可能威胁一带一路的各类问题。

2017年,北京在国际争端中深度介入,调解了包括多起与一带一路参与国相关的九个高调案件。

在2022年,阿尔及利亚、白俄罗斯、柬埔寨、吉布提、印尼、老挝、巴基斯坦、塞尔维亚和苏丹等国签署声明以建立这一机构,推动了IOMed的成立。

CCP加大了一带一路项目的力度。

根据上海的绿色金融与发展中心(GFDC)智库的数据,2024年,北京在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建设合同和投资分别增加了292亿美元和390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34%和102%。

然而,许多国家面临着偿还中国贷款的困难,负债累累,面临严重的金融惩罚。同时,劣质的建设、成本膨胀和环境破坏也困扰着一带一路项目。

分析人士认为,CCP将利用IOMed通过一带一路协议扩大对欠债国的控制。

由CCP创建和控制的法律机构不应调解与北京相关的争端,尤其是在一带一路项目中。

图片源于:ipdefense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