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网络审查的体系由多个层面构成,各平台和服务商必须遵循国家的审查法规。
自我审查也是普遍现象,许多公民在网上发布信息时,会有意避免触及敏感话题,以符合政府的要求。
这一审查体系的有效性体现在几个关键方面。
首先,三个层次的审查相互加强。
服务层面的审查禁止虚拟私人网络(VPN)等应用,以及一些外资社交媒体,如Meta,限制了外国信息的传播,进而巩固了网络层面的审查。
其次,执法手段“故意间歇性”却效果显著。
访问被禁止内容或发表对政府的批评可能会使用户被“邀请喝茶”,正如Edelson所描述的,用户将被带入警局,接受长时间的审讯,并被迫签署自白。如果这种“茶会”频繁发生,最终可能会面临监禁的后果。
这种情形促使人们自我审查,或在“边界内活动”,Edelson将这一现象比作西方民主国家中的遵守速度限制。
“有些时候,你可能会疯狂超速,在高速公路上以每小时100英里的速度行驶,而不被拦下,”Edelson说。
“但大多数人不会这样做,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你以每小时100英里的速度驾驶,你最终会被抓到,而你可能随时会被抓。”
最终,这导致了一个大多数人一般会在安全边界内行驶——例如超速5mph——但实际上随时可能会受到处罚。
除了这些,执法通常是外包给个别公司,这些公司的生存依赖于与北京保持良好关系。
“他们接收来自联邦政府的指示,但在如何实施这些审查规则上拥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Edelson表示。
“因此,公司实质上必须遵循这些规定,如果不遵循,这些公司将会消失,而他们的高管将可能面临监禁。”
第三,审查的规则和规定庞大,但模糊且灵活。
“被禁止的内容每天都在变化,”Edelson说。
“有些内容是明确禁止的,但还有一类内容则是突然消失,没有公开的可见性和透明度。”
这种模糊性进一步鼓励了自我审查,并强化了公司或服务提供者层面的审查(如有疑虑,则不予发布),最终影响到网络层面。
Edelson指出,尽管互联网是由西方人以西方民主理念开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的发展会沿着同样的路径走下去。
在全球化的互联网环境下,“锁网”不仅对中国用户产生影响。
“对于构建既能在中国境内外提供的服务和平台的系统创建者来说,遵循中国的审查制度极具吸引力,”Edelson指出。
“而且,许多中国的人工智能系统和工具可能更加便宜、高效,并且是公开可用的……但它们的训练过程可能遵循中国的审查模型或以某种方式被审查。”
Edelson强调,“要记住,你可以制定一种更易于监控、审查和更高效的标准,而这种标准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可能都是不可接受的,但在中国却是可接受的,实际上对中国政府来说是有利的。”
图片源于: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