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斯政府在动荡世界中的外交政策重塑

自从在5月连任以来,阿尔巴尼斯政府面临越来越不确定的国际形势。

美国总统特朗普对澳大利亚-美国联盟投下了巨大的阴影,重新引发了有关堪培拉长期区域战略的疑问。

在这样的背景下,阿尔巴尼斯首相的外交政策显得更加谨慎,旨在平衡安全伙伴关系与对经济机遇的追求,尤其是与澳大利亚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关系。

阿尔巴尼斯刚刚结束了为期六天的中国之行,此行以务实的方式应对双边关系中的问题和摩擦。

经济参与是本次访问的核心内容。

阿尔巴尼斯在北京、上海和成都的访问并不仅仅是象征性的,这也是一次高调的外交活动。

他会见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总理李强。

但这次访问并不仅仅是一次领导人峰会。

阿尔巴尼斯随行的还有一大批来自银行、制造业、矿业和教育等领域的企业领袖,他们与中国同行见面,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

在阿尔巴尼斯出发前,他强调了“我的首要任务是就业”。

此次访问中,两国还探讨了更广泛的合作,包括健康护理、教育和绿色能源等多个领域。

两国还讨论了在能源转型和气候变化方面的更紧密合作。

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肖千甚至提出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可能性。

然而,由于对国家安全和数据治理的持续担忧,这一提议在堪培拉得到了谨慎对待。

在贸易和投资之外,此次访问还标志着两国人民交流的重建。

自去年起,澳大利亚公民已能在不需签证的情况下,访问中国最长30天。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也将在新的谅解备忘录下,欢迎更多中国游客,将澳洲打造为中国游客的首选旅行目的地。

阿尔巴尼斯与习近平及李强的会晤也取得了切实成果。

官方联合声明强调了经济合作,特别是在气候相关领域,如钢铁去碳、干旱农业和绿色经济。

这些成果与阿尔巴尼斯政府的指导原则相符:尽可能合作。

随着双边关系改善,中国方面已经注意到更深层次的经济合作预期将继续加速。

正如澳大利亚-中国关系研究所的詹姆斯·劳伦斯森(James Laurenceson)所指出,增强的经济伙伴关系将有助于促进更有韧性的双边关系。

有分析人士认为,此次访问可能标志着更加成熟、更加独立的澳大利亚外交政策。

澳大利亚国家政策的主要职责是尽一切可能避免冲突,避免在与中国的战争中追随美国作出近乎开放的承诺。

这一点最能体现在阿尔巴尼斯未能向华盛顿提供针对台湾的广泛支持承诺上。

正如詹姆斯·卡伦(James Curran)所观察的那样,阿尔巴尼斯试图将关系转向务实的接触,而不是对立。

在与习近平会晤后,阿尔巴尼斯多次被澳大利亚记者问及是否提及敏感话题,如台湾、中国的军事扩张和南海问题。

他虽然确认这些议题都有讨论,但强调了和平接触的偏好:

……我们希望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这符合澳大利亚与中国的利益。

不出所料,联合声明中没有提及这些敏感议题,反映了双方共同决定避免对抗,从而稳定关系的倾向。

这种对中国的外交姿态似乎成为阿尔巴尼斯政府第二任期的一个特点:加强合作,同时安静地管理分歧。

政府选择避免公开争议,尽量不突出分歧。

显而易见,公开争执可能会危害双边关系。

如果问题公开被提及,几乎不可能改变双方的根深蒂固立场。

这种策略也解释了为何达尔文港的所有权问题在阿尔巴尼斯会见习近平时没有被提及。

不过,批评人士担心,这可能会向中国传递出软弱信号。

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的执行主任贾斯丁·巴西(Justin Bassi)警告称,政府在面对此中国的持续胁迫时保持沉默:

如果政府没有回应,中国的要求持续得到满足,公众也不得不相信所有潜在的威胁都在秘密层面得到解决。

这种做法是不切实际的政策。

澳大利亚的主权不应依赖于北京的意愿。

即便在中国,分析人士对于阿尔巴尼斯的策略也持谨慎态度。

一位中国学者指出:“稳定的关系不一定意味着友好的关系。”

实际上,尽管中国媒体强调的是澳大利亚与中国对地区稳定的共同承诺,但在正式的联合声明中几乎没有提及这一点。

尽管如此,双方都认识到,务实而非意识形态的高调表现才是更可持续的前进道路。

总之,阿尔巴尼斯的此次访问并未标志着澳大利亚-中国关系的戏剧性重置或大胆的新方向,而是向更大现实主义的转变。

在一个日益复杂的多极世界中,基于共同利益的外交不仅是务实的,可能也正是全球日益成为的趋势。

图片源于:theconvers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