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德国政治和社会的认知:权翼的崛起与未来的挑战

图片源于:https://www.dw.com/en/what-do-chinese-people-think-about-germany/a-70984309

近期,中国专家编撰了一份关于德国政治和社会的信息报告,讨论的热门话题包括德国向右转的政治趋势和保护主义。

阿丽斯·维德尔究竟是中国最受欢迎的德国政治家吗?作为德国民粹主义和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AfD)的领导人,她可能是德国联邦议会(Bundestag)中唯一一位会说中文的成员。

维德尔在大学期间研究并撰写了关于中国养老制度的博士论文。关于她的许多短视频在中国的国有社交媒体上流传。

作为2025年选举的AfD候选人,维德尔因反对美国和欧盟一体化政策而在中国受到欢迎。

维德尔可能有机会成为德国总理这一事实,在中国的眼中是一千个陈词滥调中的一个。

中国的社会精英十分清楚,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与第三大经济体德国之间的合作,只有在公众对德国有客观和细致的认识时才能持续发展。

最近中国发布了《德国年度发展报告(2024)》,该报告于11月中旬出版。

报告的出版单位是位于上海的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它的前身是1907年由德国海军医生埃里希·保尔伦创办的“上海华侨医学院”。

这份386页的研究报告未能考虑到德国政治中最新的变化,比如联盟政府的崩溃以及即将举行的提前选举。

尽管如此,这份报告从2023年的数据中显示了中国研究者对德国的深入和全面的研究。

德国向右转的趋势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报告的作者指出,许多德国人对整体政治和经济形势感到担忧。

选择党正利用这些担忧来分化和极化社会。

同济大学的教授Xuan Li表示:“右翼民粹主义及其政党正面临着对其他主要政治党的巨大挑战。”

Xuan指出,向右的转变能否逆转,取决于“其他政党是否能够适当回应选民的情绪。”

右翼民粹主义者被视为倡导一种新外政策,挑战与美国的既有“政治正确”联盟。

例如,莫斯科发动全面入侵乌克兰后,AfD在联邦议会中呼吁取消对俄罗斯的制裁。

报告的作者认为,AfD与其他政党的“政治拉锯战”将立即考验美德关系。

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在二月份访问美国时形容美德关系为“紧密、亲密,并在许多年来可能都未曾如此友好。”

这些来自中国的政治学者似乎提前预见了2024年美国总统选举的结果,预测了跨大西洋联盟未来的发展。

他们写道:“如果唐纳德·特朗普重新当选,德国与美国之间在国防和贸易问题上新争端甚至冲突的风险将非常高。”

作者们接着指出,“适应新美国政府的不确定性将是一项困难的任务。

毕竟,我们看到美国、德国以及许多其他欧洲国家在经济生活中民族主义抬头。”

他们写道:“这种混合将对德国和美国之间的未来关系以及两国在乌克兰战争中的同盟关系造成巨大的压力。”

德国外长安娜莉娜·贝尔博克最近在访问北京时明确指出,乌克兰战争是德国和中国共同面临的挑战。

Wulf Linzenich,德国中德商会(DCW)主席,劳尔于周二在杜塞尔多夫的年会上表示,两个国家在克服这些挑战时都面临巨大的障碍。

他问道:“我们如何在与美国加强合作和与中国维持平等伙伴关系之间找到平衡?”

“未来几十年的经济引擎无疑将在亚洲。

而欧洲在未来依然会是中国的重要伙伴。

制定一项兼顾双方利益的明确且一致的战略至关重要。”

贝尔博克与中国代表团的会面是由她的对口外交官王毅领导的。

德国正在努力实现“去风险化”的战略,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尤其是在关键行业。

根据北京的说法,德国在这个问题上的政治重点更倾向于后者。

作者们写道,去风险化是一项代价高昂且充满风险的决策。

他们表示,德国经济将为政治决策付高昂的代价,比如限制与中国的合作,而中国已经是过去八年来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德国现在急切地面临滑入衰退的威胁,”作者们补充道。

“财政政策的余地已被耗尽。

德国政府在本国及许多其他欧盟国家中都缺乏对其中国战略的支持。”

作者们认为,去风险化的实际效果远远低于政治预期。

作者们认为,竞争是健康的。

“改革和开放的客观合作,没有意识形态争论,为双方带来了切实利益,”他们继续写道。

“随着经济的增强,中国公司在某些领域与德国经济展开了竞争。

但健康的竞争未必对经济合作产生负面影响。”

中国已经不可逆转地融入全球经济,并将继续对市场和数字空间产生重大影响,杜塞尔多夫工业与商业商会主席安德烈亚斯·施密茨在中德商会年会上表示。

这适用于全球范围内的气候保护以及行业标准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然是德国和欧洲公司重要的市场。

而在原材料和主要产品方面,中国在未来的重要性将更加突出,尤其在创新能力方面。”

施密茨补充道:“‘中国制造’过去并不总是被视为积极的名词。

而如今我们所说的是‘由中国制造’。

这是一种积极的看法。”

本篇文章经德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