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https://moderndiplomacy.eu/2025/02/10/achilles-spear-and-heel-the-strongest-and-weakest-aspects-of-chinas-national-power/
古希腊神话中的阿基琉斯手握锐利的长矛,战场上无可匹敌,然而他的脚踵却是致命的弱点。
同样,在21世纪,中国的军事能力如同那把锋利的长矛,但其软实力的不足则限制了其持续崛起的步伐。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军事能力与软实力——国家实力中最强与最弱的两个方面,并进一步讨论与两者相关的潜在挑战。
一、中国实现强大军事能力的途径
高昂且持续增加的军事支出
一个国家的军事支出通常被认为与其军事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尽管可能受到资金使用效率和腐败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军事支出依然是现代国际社会评估国家军事能力的最直接和主要的指标。根据中国国防部提供的数据,中国2024年的国防预算达到1.69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332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7.2%。
从长期来看,中国的军事支出在过去十年中稳步增长,年增长率在经济下滑时也从未低于6%。纵观其他国家,中国的军事支出仅次于美国,几乎与俄罗斯(第三,1090亿美元)、印度(第四,836亿美元)和沙特阿拉伯(第五,758亿美元)三个国家的军事支出总和持平。
得益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坚实基础,中国能够在购买现代武器装备、提高军事人员薪资和福利、建设军事基础设施和国防产业、开展部队训练和跨军种联合演习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这些措施显著提升了其作战能力,表明高昂且持续增加的军事支出为中国军事现代化提供了基本的经济支持。
通过先进技术进行军事转型
在海湾战争中,美国通过先进技术以最小的成本取得压倒性胜利,这对中国军事造成了巨大的震撼,使中国意识到战争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之前的机械化军建设方法难以应对现代战争。因此,中国军事开始了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越来越多地采用信息技术。
进入21世纪,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系统以及量子通信等一系列高科技逐渐应用于中国军事转型,显示出智能化的趋势。高级技术在中国军事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成为推动转型的关键推动者。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军队必须坚持机械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融合发展,加快技术转化为战斗力。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转型是2015年成立的战略支援部队,这是一个负责协调空间、网络、情报和电子战力量的新军种,全面提升了中国军队在全域作战中的指挥、控制、侦察和打击能力。到2024年,战略支援部队被划分为三个独立军种:航天部队、网络空间部队和信息支援部队,进一步聚焦专业技术职能。过去几十年,通过不断强调运用先进技术升级,中国人民解放军已从一支规模庞大的过时军队转变为一支现代化的大国军队,在新兴技术领域展现出明显的战略能力。
军事指挥机制的改革
2015年通过的《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意见》宣布中国军事改革的正式开始。七大军区重组为五大战区,全面负责不同地理方向的军事行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和总装备部被撤销,权力分散到15个小单位,直接隶属于中央军委。
新的指挥机制遵循三个原则:中央军委指挥高级指挥官,战区指挥军事行动,各军种专注于战斗准备训练。以中央军委主席问责制为核心的新指挥机制明确了联合作战指挥部与部队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减少了前期繁文缛节,从而简化了几轮执行程序,为军队现代化的有效指挥体系奠定了基础。自2015年以来,中国在缩编、职业化、重构现有指挥关系、以及实现解放军内部的联合行动方面做了大量努力。就军事效能而言,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进行的军事改革对长期被视为有效规划、训练和联合行动障碍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实质性的改变。
具体而言,更加明确且严谨的军事责任界定和指挥控制体系的重组无疑为解放军转型为更高效的联合力量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其能够承担其中心任务,即在信息和智能条件下打赢战争。
二、中国软实力不足的原因
受限的国际传播能力
根据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文化吸引力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逻辑上讲,基于悠久历史、广阔地理和多元民族的中国文化不应缺乏吸引力。然而,为什么中国文化未能得到世界公众的根本认可和欢迎?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受限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中国确实渴望构建良好的国际传播,使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然而,由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条件、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差异,出口的中国文化可能无法被外国公众充分理解。在许多情况下,中国的对外宣传缺乏灵活性及适应当地情况的考虑,往往习惯于用中国逻辑来解释中国文化,缺少对受众理解的准确评估,从而导致混淆甚至误解国际公众。此外,中国国际传播的建设也受到国际传播的垄断制约。目前的国际传播格局在全球南北间存在结构性问题,发达国家在国际信息流和传播渠道中占据主导地位,导致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难以参与国际传播。
例如,全球三大新闻机构,分别为美国的美联社、英国的路透社和法国的法新社,每天发布超过70%的世界新闻。
发达国家在国际传播的建设上起步较早,拥有成熟的系统和更大的影响力,牢牢控制着大部分传播渠道和平台。他们的垄断地位限制了中国参与国际传播的空间。
政治体制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巨大鸿沟
在约瑟夫·奈的理论中,软实力还体现在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上。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其政治制度和核心价值观来吸引其他国家的认可,如自由、民主、人权和法治。就政治制度而言,中国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选择了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同。
尽管由于苏联解体和两极结构的变化,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似乎减弱,但如今,全球仍有很多人对社会主义制度缺乏信任,甚至怀有敌意。此外,像美国等其他竞争对手利用政治制度差异进行宣传,进一步恶化了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
政治制度的差异长期以来使中国在发展软实力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就意识形态而言,意识形态冲突对中西方之间的互动造成负面影响。例如,近年来,西方国家愈发谴责中国的人权状况,认为中国在新疆、西藏等地采取了不负责任的人权侵犯行为。
在中国看来,这是外部势力对国内事务的粗暴干涉,缺乏对中国国情的理解,侵犯了中国的国家主权。除了人权问题,中西方在其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如民主和自由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意识形态虽然是无形的,但由意识形态造成的问题却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意识形态根深蒂固,中西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短期内难以弥合。
中国外交政策中的强硬基因
除了文化与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外,软实力理论还认为外交政策的合法性也至关重要。如果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实施公正、和平和合作的政策,便能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与支持。约瑟夫·奈指出,软实力的核心在于通过吸引、认可和合作等非强制手段影响其他国家的行为,而非通过威胁或武力。
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可以看到明显的现实主义特征。中国的外交以国家利益和安全为中心,普遍采取强硬立场,甚至在某些邻国眼中显得具有侵略性。这使得一些国家质疑中国是否真正致力于促进公正与公正的国际秩序,还是仅仅在寻求最大化自身的国家利益。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国际社会对中国外交的批评声音多称其为“狼狼外交”,而非“熊猫外交”。在2023年,皮尤研究中心就中国对外政策进行了24个国家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在其外交政策中并未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76%),其中57%的人认为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或相当程度上干涉其他国家事务。
中国在外交领域的亲和力缺失,降低了国际公众对中国的好感度,而其优先考虑国家利益的外交政策也引发了相关国家的焦虑与担忧,最终损害了中国的软实力。例如,中国与菲律宾在南海的岛屿问题上存在争端,而中国在马尼拉设立的孔子学院旨在传播中国文化,结果对获得的好感也极其有限。
三、中国持续崛起面临的挑战
约瑟夫·奈认为结合硬实力与软实力,即通过“聪明的力量”是最有效的方式。“聪明的力量”是指一个国家使用硬实力和软实力相结合来实现外交和国际战略目标。然而,未来,我担心中国的硬实力(代表军事能力)与软实力也面临一些挑战。
中国军事能力的挑战
中国持续提升军事能力的尝试既源于外部威胁的认知,也源于主动寻求变革。
一方面,针对中美关系恶化、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军事投射加剧,令中国面临激烈的安全冲突,迫使中国增强军事力量以应对美国日益强化的军力。
另一方面,中国当前在陆地与印度和海洋与菲律宾之间存在军事冲突。尽管这些冲突尚未升级为大规模热战,依旧在可控范围内,但中国必将在相关地区加强展开军事部署,以应对冲突的潜在升级。
再者,在东亚地区,中国的邻国和地区中存在许多不稳定和不安全因素。
朝鲜半岛的南北关系和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正在急剧恶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增强其军事能力以确保国家安全。
另一方面,中国也在积极寻求扩大国家利益及影响力,尽管这可被视为地区霸权,特别是在南中国海控制岛屿的问题上,这迫使中国在东亚乃至整个亚洲确保其独特的军事存在。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即便面临经济下滑,中国无疑也会持续提升其军事支出。然而,中国持续扩大军事能力仍面临两个挑战。
一是与美国及周边国家的军备竞赛引发的安全困境。各方严重缺乏互信,难以判断彼此的真实意图,只能加强自身的军事力量,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另一个挑战是在中国经济下滑的压力下,中国的财政能否继续支持如此巨额的军事支出令人怀疑。
过去几十年,全球化贸易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中国积累了大量财富,使其能够承担巨额的军事支出。然而,近年来,中国经济呈现下行趋势。2024年中国国防预算的增长率(7.2%)超过了整体GDP的增幅目标(5%),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高军事支出可持续性充满不确定性,可能面临挑战。
中国软实力的挑战
随着反全球化、泛安全和民粹主义思潮的兴起,各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似乎回归到了冷战时代的阵营思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实施小圈子国际化,排斥中国。
例如,孔子学院作为中国传播文化和思想的重要平台,已被西方国家视为政治宣传和故意美化中国形象,遭到集体抵制,大量孔子学院不得不关闭。此外,我们看到,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基本上呈负面。许多分析文章和报告夸大了中国威胁论和文明冲突论,利用民主和政治价值观对中国发起全方位的批评,导致中国在国际舆论中失去立足之地。
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常常被贴上政治的标签。例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然而这却被解读为中国的马歇尔计划,最终目标被认为是实现中国的全球霸权。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国际传播中拥有强大影响力,他们输出的观点可以轻易改变世界公众对中国的看法,从而加剧世界对中国的误解与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