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失落的纽带:考古学如何连接中国和波利尼西亚

图片源于:https://manoa.hawaii.edu/chinesestudies/rediscovering-lost-ties-how-archaeology-connects-china-and-polynesia/

2024年12月,夏威夷大学的考古学家巴里·罗莱特(Barry Rolett)前往中国福建,参加一个致力于研究南岛民族(包括波利尼西亚人)起源的新博物馆的开幕仪式。

他原本期待这只是一个例行事件,却意外成为了媒体盛事,来自中国各地的40名新闻和电视记者对此进行了报道。

他的工作被多篇新闻文章和广播节目报道,凸显了他在中国研究日益增长的重要性。

罗莱特教授在2024年12月的国际南岛民族研讨会中担任主旨发言人(图片来自新福建媒体)。

罗莱特教授花费了数十年时间研究中国与太平洋岛屿之间的深厚历史联系。

早在2001年,他就与中国考古学家发起了一项合作研究项目,并提出波利尼西亚祖先可以追溯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想法。

自那时起,中国对南岛民族起源的兴趣激增,推动了重大考古发现与新的学术倡议的出现。

跨越海洋的一块跳板

罗莱特教授与中国考古学家的合作研究,涵盖了位于平潭的河屈头遗址的发掘,那里曾经是中国南方最早的海洋文化之一的家园。

该遗址的发掘可以追溯到6500年到5500年前,揭示的文物强烈暗示了中国东南沿海的史前民族与后来的南岛民族航海者之间的联系。

自2004年开始的发掘工作中,罗莱特教授和他的同事们揭示了关键考古证据——陶器碎片、石器和贝壳遗存——这些都与后来的南岛殖民地中发现的文化元素相吻合。

这项研究支持了罗莱特教授所称的“跳板假说”:这一假说认为,那些穿越台湾海峡的冒险新石器时代海员并不将台湾视为一个停靠点,台湾只是他们通往太平洋的众多跳板之一。

罗莱特教授表示:“平潭很可能是南岛民族祖先的一个主要出发点。

在河屈头发现的海洋技术和文化遗物,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些早期航海者的生活、旅行和自我维持的方式。”

2023年,一个由罗莱特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发掘的遗址被评选为中国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福建新开幕的博物馆象征着这一日益增长的研究领域,向公众提供了探索南岛民族迁移故事和中国海洋过去的机会。

通过不断的考古发现和学术合作,罗莱特教授的研究正在帮助重新定义我们对古代海洋探险者如何塑造太平洋文化景观的理解。

中国-太平洋考古学的未来

罗莱特教授的工作是一个日益增强的考古学运动的一部分,该运动旨在将土著知识与科学发现结合起来。

他与中国学者的长期合作帮助促进了国际伙伴关系,以揭示人类迁徙复杂的历史。

河屈头的发现,以及在该地区持续的发掘工作,承诺将细化我们对南岛文化如何在数千年间传播和适应新环境的理解。

美国博威尔斯博物馆副馆长饶天龙(JIAO Tianlong)(右),夏威夷大学人类学教授巴里·罗莱特(Barry Rolett)(中),和平潭国际南岛民族研究所所长范雪春(FAN Xuechun)(左)在2024年再次相聚于河屈头遗址(图片来自巴里·罗莱特)。

这项研究的影响超越了学术界。

了解太平洋岛民的起源不仅为人类迁徙提供了清晰的视角,而且也增强了当今中国与太平洋之间的文化联系。

对于那些寻求保护自己历史和身份的社区来说,平潭的考古发现提供了与他们祖先过去的有形联系。

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和合作,罗莱特教授及其团队希望能进一步揭开数千年前早期南岛民族海员在未知水域航行的更多秘密。

太平洋的深厚历史仍在展开,每一项发现都让我们对这片海洋连接了亚洲和太平洋人民的方式有了更清晰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