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执政前100天:美中关系的快速恶化

图片源于: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emissary/2025/04/trump-china-us-trade-war-tariffs?lang=en

在特朗普总统执政期间,美中关系比许多人预想的要迅速恶化。

特朗普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积极评论、对关税的适度开局以及对投资的矛盾信号,曾让人对双边摩擦能够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抱有希望。

但是自特朗普在4月2日的所谓“解放日”宣布以来,局势发生了变化,中国的思维和应对轮廓开始显现。

首先,美国和中国都认为高层领导人之间的外交是解决当前贸易战僵局的关键,但华盛顿和北京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上则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

美国政府认为,特朗普和习近平的接触应该是自发和直接的,而北京则认为必须通过事先的工作层级接触进行仔细准备。

特朗普早期与墨西哥、加拿大和乌克兰的接触加剧了中国在高层外交中的一贯谨慎。

一位中国官员私下表示:“我们希望尽早进行领导人接触,但我们不会像[加拿大前总理贾斯廷]特鲁多一样急匆匆地赶来马阿拉戈。会议必须经过精心准备。”

中国的对口谈判者认识到高层领导外交是不可或缺的,但他们也把其视为高风险,希望在特朗普与习近平的对话之前利用低层渠道管理这一风险。

在新政府的头百天里,没有任何事情改变北京对特朗普只能代表他自己的信念。

在这一认知未改变之前,中国不太可能主动发起特朗普与习近平之间的通话,尽管由美国发起的通话可能会获得进展。

其次,北京尚未清楚特朗普征收关税的目标——是试图将产业带回美国,这对谈判的动机有限,还是试图重新平衡双边贸易。

与芬太尼相关的关税让这一局面变得复杂,因为北京希望作为综合交易的一部分提供让步,而不是通过在前体化学品方面逐步让步,从而无法直接与美国的关税减免挂钩。

尽管如此,无论是官方声明还是私下沟通,均传达出北京的一个几乎一致的决心:坚决抵制美国的压力,基于美国过高估计中国经济脆弱性、美方的杠杆作用以及应对贸易战影响的能力的根深蒂固的信念。

这一动态有助于解释中国在报复策略上的转变,从一种降级方式转变为更愿意斗争的态度。

北京似乎正在将新政府视为长期的战略挑战,而非急于解决的危机。

最后,现阶段的报复行动仍限于贸易,但外溢风险正在显现,包括金融和安全领域。

关于台湾的紧张局势将持续升温。

曾在某种程度上稳定美中关系的社会纽带也开始松动。

此外,北京正面临的政策被视为针对政权合法性的威胁——如美国重申实验室泄漏是COVID-19的起源,以及在官方美国声明中重新强调中国共产党——这导致其加大了对美国官员和政策的攻击力度。

随着双方的立场越来越坚定,取决于谁先妥协。

中国将面临通货紧缩和失业,而美国则可能经历滞涨、市场波动、衰退以及削弱其应对中国的临时联盟能力。

特朗普的波动性,包括对半导体和电子产品的关税豁免,可能导致北京选择等待,看看白宫是否会在国内压力下让步。

目前,中国似乎正在采取广泛团结的口号,尽管国内态度极其难以判断,并且一旦经济剧烈变动造成的痛苦出现,民众态度可能会迅速变化。

在地缘政治上,权力平衡表也是相当复杂。

如果特朗普政府能与几个主要伙伴达成早期交易,华盛顿可能会获得一定的提升,但贸易谈判的复杂性可能使这一任务充满挑战。

虽然中国通过对越南、马来西亚和柬埔寨的高度公开的国事访问获得了一些利益,但这些访问可能是几个月前计划的。

北京针对欧洲的魅力攻势面临结构性障碍:4月11日那周,美国西海岸货运量下降了两位数的百分比,与此同时,前往欧洲的集装箱货量几乎相同幅度增长。

每一方都认为时间会削弱对方的立场,这种看法即将面临考验——而避免冲突的出路变得更难找到。

最好的结果可能是一项协议,将美国关税的执行调整到更符合第三方谈判和供应链转移决策的实际时间表上。

这种公式可能会解锁特朗普与习近平之间的通话或会议(或许在今年秋季的一次多边峰会的边缘),从而暂时缓解局势并控制潜在的外溢风险——同时为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双边谈判争取时间,以更好地定义友邦支持的轮廓。

然而,考虑到紧张局势和美国在亚洲峰会上的出席记录不佳,一些中国学者推测,面对面的会议可能推迟到2026年,从而在此期间限制解决双边摩擦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中国缓慢的政治系统可能已经开始对国际秩序的变迁做出调整。

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习近平将地区外交提升至与“主要国关系”同等的优先级。

尽管中国的其他外交政策要素目前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一致,但仍没有迹象表明对在美国撤退的领域进行积极填补的兴趣,例如美国国际开发署的项目。

换句话说,中国似乎正在采取措施,以确保其最重要的利益得到保护,同时等待美国政策的方向逐渐明朗。

北京的领导人似乎在讨论美国国内和外交政策的变化是否会是持久的,它们代表的是风险还是机遇。

辩论中的一些元素是积极的,如越来越广泛的共识认为,随着出口局面变得更加复杂,中国必须做更多的努力来刺激国内需求。

而其他一些迹象则更令人担忧——一些人报告称,减少相互依赖可能降低对强制“统一”台湾的成本。

但这些仍然是辩论,而非坚定的结论。

中国领导人很可能会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对政策方向进行研究和更新,而这一方向仍然可以由外部环境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