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会报告显示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市场份额增长

图片源于:https://www.fdd.org/analysis/policy_briefs/2025/05/07/new-report-finds-beijing-has-successfully-achieved-made-in-china-2025-policy-goals-catching-up-to-the-u-s/

随着夏季的到来,北京收到了最新的“成绩单”。

4月5日,美国商会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制造2025》(MIC25)状态的分析报告——这是北京的首要工业政策,也是特朗普总统任内华盛顿与北京之间的主要摩擦来源。

该报告强调,“中国企业在生物技术、医疗设备和机器人等多个高科技领域似乎处于实现显著进展的良好位置”,这表明尽管中国经济面临困境,但北京在挑战华盛顿的科学和技术领导地位方面正在不断增长。

美国商会发现中国在关键产业中市场份额上升,减少进口。

报告显示,北京的投资使中国企业能够在一系列高科技领域中提升全球市场份额。在各级政府的补贴的帮助下——包括国家引导的投资基金、贷款,以及对外国公司的定向投资——中国企业已在清洁技术、造船和无人机等领域变得全球竞争力强。

随着 displaced foreign competitors 在全球市场上,中国制造2025减少了多个关键领域的进口需求,例如医疗设备——这一比例从2015年的24%降至2023年的14%。

然而,报告也发现,中国在实现技术自给自足的道路上仍面临若干限制。一些中国行业仍高度依赖西方产品,特别是先进的半导体、商用喷气机以及高端机床。

此外,尽管北京总体上采取了保护主义措施,但某些领域却从外国投资中受益,尤其是在构建本土供应链以生产智能手机和电动汽车(EV)方面。

中国在经济困境中仍然致力于工业政策。

报告突显了中国经济的日益双重性。在经济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北京正向科学和技术进步倾斜资源。

自推出《中国制造2025》以来,中国加强了对其研发管道的支持——增加对基础科学、高等教育和人工智能(AI)的资助,以巩固其经济模式和军事能力。

除了推动国家的制造业,这些投资使中国在科学出版物和专利的全球份额上得以提升,从而有助于北京在电池和机器人等战略产业中的日益主导地位。

这些投资也加剧了中国的结构性经济挑战,消耗了关键资源以支持国家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

虽然补贴促进了电动汽车等行业的增长,但持续的过度刺激导致过度生产和国内生产者之间的激烈价格战争,削弱了该行业的整体实力。

这种趋势在多个高科技行业中蔓延,导致生产率停滞,成为经济增长的阻力。

这一趋势也威胁到社会动荡,因为部分负责资助《中国制造2025》的地方政府深陷债务,必须削减服务。

美国必须投资于其研发管道。

美国政府可以采取两项关键措施,以阻止敏感技术落入北京之手。

首先,在“美国优先投资政策”的基础上,国会应考虑立法,筛查对中国科技公司的外部投资。

其次,特朗普政府应最终确定联邦政府的《人工智能扩散框架》,此框架旨在防止中国通过第三国交易获取美国的创新。

华盛顿还必须增加对科学和技术的投资,建立支撑该国科学和技术领导地位的基础。

这些努力应包括逆转对国家科学基金、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资金削减,这些机构在支持美国创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杰克·伯恩汉姆是国防民主基金会中国项目的研究分析师。

有关杰克及其对国防民主基金会的更多分析,请点击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