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https://www.tribuneindia.com/news/comment/china-reroutes-trade-while-washington-plays-catch-up/
表面上,2025年5月的美中贸易关系“总重置”看似是现代地缘政治中最具争议的经济冲突之一的历史性降温。
然而,实际上,这可能仅仅是外交秀场上的一场表演,正如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常常指出的那样。
从北京的角度来看,这一重置不太可能显著重塑全球贸易架构或改变中国的战略计算。
如果说有什么变化的话,那就是更加强调之前贸易冲突中观察到的一个关键趋势:贸易通常会找到新的渠道。
对24%的美国关税暂停90天,实际有效利率从245%降至10%的消息听起来像是缓和。
中国对其报复性关税的相应削减,曾达到125%的关税,也为和解的叙事增添了色彩。
但在表面之下,实际上没发生多少变化。
双方都没有放弃零和的观点。
在一个充满相互依赖和互相猜忌的关系中,他们都在进行战略运作。
这种重置往往只是在调整战术,而非目标。
将此重置解读为根本变化,忽视了美中贸易关系的结构,这种关系已超越双边的特殊情况,演变为系统性的经济相互交织。
在2025年前,双边贸易额每年超过6000亿美元,美国对华商品贸易逆差达到2950亿美元。
这些数字是经过数十年整合的供应链和比较优势的结果。
90天的关税回撤并不能撤销这些结构,也无法解决有关中国国家资本主义、知识产权保护或产业补贴等核心意识形态冲突。
从北京的角度来看,衡量“重置”的真实标准是其在短期内减少经济痛苦的边际效用,这一判断仍存在争议。
近年来,中国受到特朗普关税的累积影响而遭受重创,但该国在吸收外部冲击方面展现出了相当的适应能力。
中国转向货币工具,削减利率,并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尽管4月出口继续上升,主要受到贸易重定向的驱动。
评估这次重置时,难免要回顾一下特朗普时代的关税政策。
其理由是通过极端关税施加经济痛苦,迫使中国进行结构性改革。
然而,这样的成本主要由美国家庭和生产者承担。
税务基金会估计,美国长期GDP受损1.3%。
此外,尽管美国试图惩罚中国,其本国的出口商,尤其是农业,也在2018年到2019年间遭受了270亿美元的报复性损失。
在2025年扩大这些关税时,特朗普不仅复活了一项失败的战略;他还升级了一个造成广泛连带损害的循环。
尽管日内瓦谈判可能验证了这种压力迫使北京重回谈判桌,但同时也突显了使用粗暴关税与复杂系统性问题进行谈判的局限性。
中国方面从未采取纯粹的报复性回应。
它倾向于采用转移性策略,利用第三方国家维持贸易连续性,并通过区域一体化深化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关系。
这一适应能力在越南中尤为明显。
在2018-2019年的贸易战期间,越南对美国的出口从475.8亿美元激增至2024年的1366亿美元。
更仔细观察发现,这些出口中约16%实际上是由中国货物经过越南中转,以规避关税。
讽刺的是,中国虽然表面上受到围攻,却利用自身的地区供应网络保持市场准入。
在当前的贸易气候下,这一模式更加明显。
中国明白,尽管直接贸易可能受到限制,但全球商业架构必然会重新校准,而且通常是有利于自己。
这种转移并不代表对全球贸易的净损失。
相反,这反映出其重新调整的特性。
当特朗普武器化关税以遏制中国时,他更像是把河流引入新的支流,而不是阻塞它。
如此一来,他将杠杆交给了新兴市场,扩大了中国供应方外交的影响力,并制造了双边惩罚具有全球溢出效应的条件。
尽管关税和反制措施层出不穷,美中之间的基本贸易篮子仍然相对完整。
中国依然是美国第二大出口市场,而美国则是中国最大的市场。
“脱钩”的概念是政治幻想;从经济上来看,这是不可行的。
日内瓦谈判没有产生新的框架,也没有引入长期稳定的机制。
它们只是争取了时间。
临时关税的暂停更多是为了缓解政策,而非政策的逆转,承认双方的经济痛苦。
对中国而言,这并不是战略上的后退。
而是一种务实的暂停。
其领导层很可能将这一重置视为整合通过东盟、非洲或全球南方的替代路线的机会。
这一理念并不是要通过回归旧的条款来赢得贸易战争,而是通过建立新的联盟和供应链,使战争变得无关紧要,从而稀释美国的影响力。
尽管华盛顿和北京暂停了经济敌对行为,美国的盟友不得不在不断变化的贸易权力平衡中重新评估自己的立场。
对日本和欧盟这样的盟友来说,关税的回撤虽然提供了暂时的喘息,但也暴露出在依赖贸易的经济中的脆弱性。
这一重置未能解决中国通过RCEP扩大区域影响力的问题,后者目前占全球GDP的30%。
欧盟每年向美国出口超过5000亿欧元,因中国进口的中断而面临压力。
都对中国的贸易转移策略感到担忧,这些策略在其经济的代价下促进了东盟经济的发展。
相反,敌对美国的国家趁机在混乱中寻找机会。
俄罗斯在2024年将47%的624亿美元石油出口转向中国,利用北京向非西方市场的转型,减少了对欧洲买家的依赖。
伊朗通过与中国的200亿美元秘密贸易,利用关税带来的空档,通过马来西亚等代理商转运石油,规避美国制裁。
印度名义上与美国联盟,但实际上却采取了不结盟的策略,面临双刃剑的挑战。
印度与中国的贸易逆差在2024-25年达到了创纪录的992亿美元,加深了依赖中国进口关键组件的现状,而与美国的贸易动态仍在不断演变。
这次重置虽然提供喘息之机,但仍然让印度在美国压力与中国经济影响之间左右为难。
最终,这场闹剧加剧了全球贸易的碎片化,迫使盟友对冲,敌对国则趁机利用,除了那些重新调整商业的策划者外,似乎没有明显的赢家。
2025年的美中重置暂时止住了 downward spiral,但未能解决导致双边摩擦的根本性裂痕。
更重要的是,它未能以任何有意义的方式重塑更广泛的世界贸易秩序。
贸易,一经干扰,便会重新校准。
中国对此理解得尤为透彻。
面对关税的韧性,能够通过越南和东南亚重新布局贸易的能力,以及对相互依赖的结构化依赖而非对抗的转变, 都表明了这个国家并不打算反击,而是努力绕过障碍。
因此,在地缘经济的真正游戏中,并非谁重置了棋盘,而是谁学会以不同的方式来玩这个游戏。
从北京的视角来看,这个游戏似乎早已超越了华盛顿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