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https://www.cnn.com/2025/05/18/economy/china-tariffs-prices
近日,美国和中国的官员在日内瓦会晤后,双方向对方的商品降低了关税,幅度与之前相比显得相当可观。
这种颇具吸引力的举措,可能会让消费者觉得生活负担逐渐减轻,尤其是在关税降至30%这一最低水平,而曾最高曾达到145%。
然而,实际情况可能让消费者感到并没有显著的价格下降。
由于时间紧迫,企业纷纷赶在关税降低的有限期内完成订单,将更多的中国产品送上船和飞机,然而他们为了抢占这一时机承担了额外的费用。
这种加价必然会侵蚀企业因降税而得到的潜在收益。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来自中国的商品价格——中国是美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国——仍将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此次关税调整是在美国财政部长Scott Bessent与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廖敏、美国贸易代表Jamieson Greer以及中国国际贸易代表、商务部副部长李成刚等官员在瑞士的会晤后达成的。
双方达成共识,预计在接下来的90天内,相互降低关税,以继续进行谈判。
然而,这一部分停火协议是否能够持续90天仍然没有定数,即使能够坚持到最后,新的关税水平也仍然不明朗。
倍感压力的商家
来自全球供应链和运营咨询公司Maine Pointe的消费品管理董事Andrew Rader表示,他所咨询的客户正在普遍面临来自中国的生产成本上升。
工厂老板开始为员工加班支付加班费,并提供其他形式的奖金,这在行业内并不常见。
如塑料和金属等用于消费品的关键原材料,价格平均上涨了10%或更多。
加之由于订单激增,许多工厂还提高了最低订单量的要求。
这样一来,企业不得不接受比预期更高的库存成本,不仅需要支付生产商品的费用,还要承担存储这些库存的成本。
Rader指出,许多公司需求的库存量从三个月增加至六个月,而这会进一步增加他们的负担。
在计算完所有的生产成本后,Rader估计,进口华人商品的美国企业,生产成本相较于之前要增加15%到25%。
这还不包括在运输成本上的上涨,运输费用因需求激增正不断攀升,而现有的30%关税仍在继续。
但与145%的高关税相比,当前的情况依然让人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减轻。
美国消费者的付出
企业承担的额外成本很可能最终会转嫁给消费者。
然而,像往常一样,这并不意味着价格会以同样的幅度上升,企业往往会吸收部分成本,以低于完全转嫁的Price来留住客户。
此外,业务和分析教授Andy Tsay警告称,消费者所需关注的并非只是价格的上升。
“任何新增的成本和风险都要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未必仅仅通过终端价格上涨,可以通过一些不那么明显的方式展现,”他指出。
例如,由于企业在进口更多商品时所遇到的挑战和成本增加,可能会导致更多商品缺货。
近期,中国的集装箱在奥克兰港口集中出现,预计美国各地港口将在关税暂时削减后迎来从中国发运的货物激增。
另外,打折促销的频率可能会降低,折扣力度也会减少。
甚至可能出现新产品根本无法上市的情况。
此外,反复的贸易争端可能会让美国消费者长期承受更高的价格,即使未来调整关税政策。
“如果企业从这种被迫的实验中学到,他们低估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即使关税消失了,价格也不太可能恢复到以前的水平。”Tsay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