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电厂投资组合的转变:无新增煤电

图片源于:https://www.bu.edu/gdp/2025/04/28/no-new-coal-a-shift-in-the-composition-of-chinas-overseas-power-plant-portfolio/

在2021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承诺中国将停止为新的海外燃煤电厂提供融资,并承诺加大对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支持。

这一宣告标志着中国全球能源政策的重要转变,可能填补发展中国家在能源转型所需融资中的重大缺口。

由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管理的中国全球电力(CGP)数据库最新更新提供了中国海外电厂投资组合的新数据。

Diego Morro、Ishana Ratan、Jiaqi Lu和Kevin P. Gallagher撰写的一份政策简报评估了中国2021年承诺的实施情况,并提供了关于中国海外电厂在容量、二氧化碳(CO2)排放、能源组成和投资者方面的近期和历史概述。

作者首次发现,中国海外能源融资的构成已向绿色能源转变,无论是外商直接投资(FDI)还是发展金融机构(DFI),自2021年以来均未进行新煤电项目的投资。

然而,这一发现受到两大关键因素的复杂影响:首先,数据表明整体能源投资呈现全面下降趋势;其次,整体存量仍然以高碳为主。

在中国宣布其承诺之前,已有的一些煤电项目仍在投产,将在未来几十年内排放二氧化碳。

CGP数据库于2020年启动,追踪由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和/或两家发展金融机构—中国进出口银行(CHEXIM)和中国发展银行(CDB)融资的海外电厂。

该数据库还追踪和展示了交易类型、中国投资者和/或贷款方、投资者的持股百分比、容量(以兆瓦MW计)、技术类型、运营状态和中国融资的海外电厂的估计年 CO2 排放量。

主要发现:

近期趋势:2021年后的资金流向

在2022年至2023年,中国金融机构承诺新增近5 GW的电力能力,主要由绿地投资者主导(占 93%)。

煤电的新融资已停止。

这一转变表明,中国的发展金融机构、并购和绿地投资者正在履行习近平在2021年的承诺,停止对国外新燃煤电厂的融资。

然而,在2021年前宣布的煤电项目的新进展表明,煤电仍可能继续构成中国海外电力投资组合的重要部分。

在2022年到2023年之间,8 GW的煤电容量投入运营,另外9 GW正在规划或建设中,构成了正在谋划的容量的19%。

在2022年和2023年,68%以上的海外发电能力融资被分配给太阳能和风能可再生能源项目。

相比之下,在2000年到2021年之间,只有不到13 %的资金流向太阳能和风能。

这一转变并未显著加速可再生能源的增长,因为融资规模仍然相对较小——2022年至2023年资助的总可再生能源能力仅为3 GW。

整体趋势:累积容量、排放和投资特征

容量:从2000年到2023年,中国的发展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支持了177 GW的电厂容量,约占中国国内电力容量的6%。

该总容量中,有75%已投入运营,而25%仍在建设或规划阶段。

融资分布在1542个电厂单元中,涉及96个国家的745个电厂。

总体来看,中国全球电厂存量仍然相对高碳,因为化石燃料项目占已投入运营容量的56%。

在这已运营容量中,煤电是最大贡献者,占36%。

其次是水电,占27 %。

太阳能和风能分别占14 %,而天然气、核能、石油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生物质、地热和废物)则占据剩余份额。

排放:在2023年,中国资助的电厂年排放达到2.87亿吨(Mt) CO2,相当于马来西亚或阿联酋全年的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

若目前在建和规划的电厂投入运营,它们将额外贡献530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奥地利一年的排放量。

投资特征:从“一带一路”倡议启动至COVID-19疫情爆发之前(2013-2019年),中国的海外投资平均年容量约为16 GW,但自2020年至2023年降至4 GW。

自2016年达到峰值以来,发展金融机构与投资者纷纷减缩在海外市场的参与。

区域性分析:就容量而言,亚洲获得的中国资金最多,主要集中在煤电。

美洲和非洲位居其后,这两个地区的主要能源来源是水电。

在美洲(33%)和亚洲(29%),风能和太阳能绿地和并购投资高度集中。

而非洲仅占中国公司提供的可再生能源总能力的4%。

虽然中国的全球能源融资战略日益与绿色转型对接,但煤电可能继续在中国的海外电力投资组合中占据重要部分,因为之前宣布的项目仍在投产。

不过,诸如2023年“一带一路”论坛上宣布的绿色投资与金融合作伙伴关系(GIFP)等倡议,有可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其绿色能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