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兰的退休会计师雪莉·叶(Shirley Yee)一直将自己视为一个坚强而直率的女性——有时候甚至有些”唐突”,正如她的丈夫所形容的。于是,当她登台饰演一位古老的中国女英雄时,她感到如鱼得水。
“我想唱一些能够展现优秀女性形象的歌曲……一个非常大胆及理智的女子,希望能够与男性平起平坐,”她说。”我喜欢演唱那些我希望成为的角色的歌曲。”
这个角色是窈窕淑女——在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以她对权势男性的影响而闻名。虽然是虚构的角色,窈窕淑女在《三国演义》中占据了中心地位,这是一部关于东汉末期,混乱的三国时期的660年历史小说。
去年八月,叶和其丈夫在波特兰的华埠,俄勒冈华人联合公所的主大厅演出了《英雄的汇聚:私宴》,这是小说中一个场景。
他们的表演是为了庆祝粤音音乐俱乐部成立周年的更大活动——粤音(Yat Sing)意为“粤语的声音”——这个粤剧团体成立于1942年,最初由中国移民组成,表演具有爱国主题的粤剧以为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筹集资金。
在这半小时的粤剧中,与俱乐部的爱国起源相一致,叶演绎了窈窕淑女如何利用其甜美和温柔的外表来帮助推翻一个非法篡位的权臣,她对汉朝政府的忠诚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窈窕淑女,轻轻地舞动着莲步,一步又一步地向花厅走去。今夜,微笑掩盖了我手中的刀刃。我的计谋如环环相扣的链条般展开。”叶用粤语唱道。
叶于上世纪60年代末首次来到美国,最初在堪萨斯大学学习,后来在大三时转学至俄勒冈州立大学。她在英属香港出生和长大,青少年时期接受了西方音乐的训练,尤其是钢琴和合唱。尽管从邻居的收音机中听到粤剧的声音,但她并没有太在意。
“我们被引导着相信,必须精通英语和西方音乐才能在生活中取得成功,”她如此反思当时香港的殖民文化。
直到许多年后在波特兰,叶才发现了她对粤剧的热情。十多年前,她的丈夫的一个朋友介绍了她认识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和粤音音乐俱乐部。在那里,她学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差异:乐谱是用汉字书写的,而不是她熟悉的西方“do-re-mi”记谱法。
“我真的很喜欢,因为歌词非常富有诗意,”她说。”许多中国戏曲都有一点历史……它总是’好人胜出’。”
“这让人感到高兴,德行、对国家的忠诚和人们的善良总是能够战胜一切。”
粤剧的全球旅程
粤剧,又称粤曲(Yueju),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种富含音乐、歌唱、武术、杂技与表演的艺术形式,演出中使用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华丽的服装和精细的脸谱绘制。深入地融入南中国的日常生活,粤剧通常在节庆、庙会和社区活动中演出。
学者们仍在辩论粤剧的确切起源,但大多数人同意它是在16到18世纪间发展起来的,各种地区的戏剧传统传播到广东省。
有趣的是,早期演出用普通话演唱;直至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演出者才转向粤语来表演,这赋予了这一流派独特的地方风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流派演变出了丰富的故事曲目,主要来源于历史史诗。
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的历史学家黄宠龙(Wing Chung Ng)对此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他解释道,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许多移民正是粤语使用者,因此他们随处传播粤剧,尤其是在北美的唐人街。
在此期间,来自中国和香港的专业剧团,以及当地发展起来的业余音乐家为华人社区演出粤剧。对许多人来说,这些演出是主要的娱乐方式和文化联系,特别是在反华种族主义盛行的美国,实施排华移民法的时期。
“在排华时代,中国移民基本上局限于在唐人街的分散社区,他们无法获得主要社会提供的娱乐,”Ng说。“所以只要有机会欣赏粤剧,他们就会蜂拥而至。如果有剧团在城里,他们肯定会过去享受。”
Ng还指出,许多在1949年之前活跃于广州和香港的专业剧团及粤剧相关企业,尤其是在二、三十年代,因抗日战争而中断旅行,这些活动几乎一直持续到1949年。194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由共产党建立,社会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
Ng相信,今天粤音音乐俱乐部仍然保留的许多服装和横幅——这些服装在广州或香港标签和刺绣——大多是在上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进口的。它们可能是间接通过曾在旧金山旅行的专业剧团到达的,旧金山是北美最古老的唐人街。
“他们会带着装满服装和其他物品的箱子,”他说。“后来,一些这些服装是在企业撤离北美时遗留的,因此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博物馆拥有这些服装的收藏。”
过去的服装
不幸的是,粤音音乐俱乐部并没有保住所有的服装、横幅和头饰。俱乐部成员估计约95%的这些珍宝在岁月中遗失;它们由于火灾和洪水被毁、在多次搬迁中被错放或干脆被遗弃。
不过,至少仍有一件珍贵的遗物存在:在俱乐部的储藏室中,一只古老的旅行箱中存放着一件刺绣有蓝色中国龙的白色服装。缝在里面的标签显示它是在广州的黄沙区制作,那里是粤剧团体和剧服制造商的历史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一位穿着同样珠绣龙和图案的表演者出现在了1942年拍摄的一张粤音家庭合照中,那个正是粤音音乐俱乐部成立的年份。
俱乐部现任最年长成员的约翰·李(John Lee)于1950年从中国南方的台山移民至波特兰,由他经营一家杂货店的祖父赞助。在他作为青少年抵达后,很快就加入了粤音音乐俱乐部。
“年轻时,我对音乐很感兴趣。我倾听音乐家的演奏,并从中学习。他们看到我聪明,教我如何演奏。我现在能演奏几种乐器,”现年90岁的李用台山话说道。
李还记得,在几十年前的香港婚礼上,他从戏曲大师那里学习到了龙服的象征意义:“只有皇帝才能穿龙袍。”
历史上,确实如此。龙袍,这一在明朝(1368–1644)和清朝(1644–1911)期间专属皇帝的服装,象征着至高的权威。然而,将军、部长及其他贵族也可以穿戴刺绣有中国蟒蛇的袍子,这是一种与龙几乎相同的神话生物。
在粤音音乐俱乐部的周年演出上,主席理查德·邝(Richard Kwong)身穿一件刺绣有金蟒的红色袍子,饰演了皇子赵世贤,而副主席辛迪·吴(Cindy Ng)则饰演了公主吴清平,出演《芳香的牺牲》。
这首歌曲来自于《花姬》,一部讲述两位恋人在婚礼仪式上选择饮用毒酒致死的悲剧故事,这一决绝行径是对外满族政权的抗争。
生于1957年的邝从祖父那里继承了对粤剧的热爱,尽管父亲反对,送他去英国留学。经过多年的工程学习后,他在美国找到了重拾粤剧的机会。2008年,他加入了粤音音乐俱乐部,在为四川地震受灾者筹款的活动中演出。
邝和其他许多比他年长的音乐家们已经几乎花了近20年的时间,几乎每周末进行排练。现在,他们在波特兰唐人街博物馆内的一个空间排练,就在华人联合公所的街对面。
俱乐部的成员们仍然怀念他们创始人的精神,他们中许多人在餐馆和洗衣店工作,每周一晚上不顾辛苦的工作,坚持练习到凌晨。
对复兴的希望
然而,随着许多老年成员的去世,邝现在对俱乐部的未来感到担忧。很少有年轻人对加入感兴趣,其观众多是老年人。
邝承认,让粤剧在波特兰继续存活是一个”艰难的斗争”,即便在他自己的家庭中也是如此。
“即使是我儿子也不喜欢:当我在家练习时,他会说,‘闭嘴,爸!别唱了!去你的浴室唱吧!’”邝笑着说。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太快……像抖音那样。如果你不能在两分钟内唱完一首歌,你就アウト,更别提听三十分钟的唱段了。这会是个折磨。”
让粤剧存活下来从来都不是易事,甚至在中国也是如此。在1966年至1976年期间,文化大革命使传统艺术遭到严厉打压。那些不符合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演员、剧作家和剧院工作者遭到迫害、监禁甚至更糟的下场。
与此同时,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香港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迎来了粤剧的黄金时代,各地商业剧院的演出座无虚席。直到1980年代,粤剧才开始在中国大陆慢慢复兴。
近年来,现代化和新娱乐选择的兴起为这一艺术形式的生存带来了新的挑战,无论是在香港还是中国大陆。作为回应,广州和香港当地政府启动了保护粤剧的倡议,包括设立高等教育项目来培养年轻表演者。
在香港,专业剧团和高等院校通过建立项目让中学生接触这一艺术形式。就在今年早些时候,一支剧团还赋予粤剧现代化的创新——上演一部让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用粤语演唱的作品,以当代全球事务为背景,而非古代中国。
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的历史学家黄宠龙承认,连接北美年轻人与粤剧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语言障碍和对这一艺术形式缺乏个人关联是重大障碍。
但黄没有灰心。他表示:”粤剧绝对不会消失,”我会鼓励那些不熟悉的人,给自己一个机会,走进剧院,看看它是什么样,因为这是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全面的、包含多种形式的表演。
在波特兰,雪莉·叶和粤音音乐俱乐部的其他成员正是这样做——向唐人街以外的地方扩展,分享他们的热情。过去十年,他们在像俄勒冈历史社会和亚洲健康服务中心等场所演出,并与北美的其他粤剧团体合作,让他们的俱乐部保持活力。
尽管俱乐部的成员人数远少于以前,叶依然保持乐观。
“无论谁留下来,我们都会尽力将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现出来,最终它会重新崛起,重焕光彩,”她说。
图片源于:https://www.opb.org/article/2025/05/31/yat-sing-music-club-portland-cantonese-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