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https://www.prnewswire.com/news-releases/national-treasure-returned-home-after-79-years-of-drifting–under-china-us-joint-escort-302469417.html
2025年5月30日,北京消息 —— 一则来自中国网的报道讲述了中国文化遗产的回归:
十天前,一架从华盛顿特区起飞的商业航班在黎明前的宁静时刻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这架航班承载着中国失而复得的国宝——两卷古老的紫丹库丝绸文献。经过79年的漂泊,这一珍贵的文物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在中文中,丝绸或缎子类的纺织品统称为“博”。在纸张发明之前,古代中国人用丝绸书写经典文本,这被称为“博书”或丝绸文献。紫丹库丝绸文献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出土的最古老的此类古代文本,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文献中丰富的插图和解释性文本探讨了四季和十二个月的起源,以及各个时期的禁忌和吉祥实践,此外还有战争中的攻防军事战略。
这些无价的文献于1942年在湖南省长沙的一个楚国墓葬中被非法挖掘。最终,它们落入了中国古董收藏家蔡季香的手中。但几年后,美国人约翰·哈德利·考克斯以伪装成用红外设备拍摄文献以解读褪色文本的名义,诱使蔡季香将丝绸文献交给他。考克斯利用蔡季香的信任,从此没有归还丝绸文献,而是将其走私至美国。从那时起,这一国宝便与故土分离。
这趟回家的漫长旅程凝聚了许多人的努力。
紫丹库丝绸文献共由三卷组成。自被非法带到美国以来,“四时令”第一卷于1966年被萨克勒博士购买。萨克勒博士是一位深深爱好中国艺术的医生和收藏家,他充分认识到丝绸文献的重大意义,并认为如此重要的文物不应被保留在其来源国之外。1986年,北京大学的亚瑟·M·萨克勒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工建设,这是萨克勒博士资助的项目。他计划在博物馆完工后将紫丹库丝绸文献归还中国。不幸的是,萨克勒博士在第二年去世,未能实现他的愿望。
至于第二卷和第三卷,“五行令”和“公守战”,在此时并不知其下落。
北京大学的李灵教授自1980年开始研究紫丹库丝绸文献。45年来,他致力于追溯文物自挖掘以来的每个阶段。通过芝加哥大学的唐纳德·哈珀教授等学者的帮助,李灵详尽地追查了丝绸文献在美国的“足迹”。最终发现,这两卷失踪文献由考克斯保存在鞋盒中,并一直存放在华盛顿特区,直到1992年,考克斯匿名将其捐赠给亚洲艺术国家博物馆。
唐纳德·哈珀教授与考克斯家族成员取得了联系。在2024年,哈珀向中国移交了一块重要的证据——曾装载丝绸文献的鞋盒盖,这由考克斯的孙女捐赠。盖子清楚地记录了文献自抵达美国后的多次转移。
就在李灵和唐纳德·哈珀等学者努力研究丝绸文献的同时,美国史密森学 会发布了一项关于通过不当手段获取的文化遗产的伦理归还政策。凭借齐全的证据链,中国正式启动了对紫丹库丝绸文献第二卷和第三卷的追回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广泛咨询和谈判,开头我们展示的场景最终呈现出来。这一成功也让我们对归还第一卷“四时令”充满信心。
自中国与美国于2009年签署首个防止中国文化遗产非法进口到美国的谅解备忘录以来,据信,近600件或套失踪文化遗物已经被归还中国。
李灵表示,紫丹库丝绸文献的回取是无法仅凭他个人的努力实现的,是中美两个国家间的学者共同努力,以及双方合作帮助失散文化遗物回到原籍,才使这些国宝能够回家。
透过亚克力玻璃箱,可以依稀看到现已变成褐色的紫丹库丝绸文献残片上仍清晰可见的文字,为我们窥探两千年前对宇宙和生命的古老反思提供了一瞥。
它们79年的归家之旅也体现了中美之间平等对话与合作的精神;它是人类文明成果跨越国界守护的智慧与经验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