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https://www.eurasiareview.com/04062025-beijings-asean-hedge-against-washington-analysis/
东盟-海湾合作委员会-中国平台依然是提升经济友好关系的战略努力,旨在提高东盟市场的潜力和相关性,并寻找新的贸易和市场整合与替代方案,以作为抵御关税影响的安全保障。
北京试图借此举扩大其叙事,寻求在全球南方获得对抗关税的支持,而这一战略的意义在特朗普对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和阿联酋的吸引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
北京希望借此重申其作为这些国家依赖伞下的技术、资本和经济角色,而此次峰会可能会看到一系列反制措施,利用东盟作为扩展杠杆,以提供更多激励和制度能力,将海湾合作委员会引入以中国为主导的更广泛的替代池和市场支持,从而应对特朗普关税影响所带来的必要整合。
这给东盟创造了新的风险,因为这些努力在与包括更多中国主导的倡议及金砖国家在内的反美替代方案中更深度对齐,会招致华盛顿的进一步报复,甚至可能进一步将东盟标记为在特朗普的优先事项中更低重要性和回报率的地区。
东盟已经感受到失去在中国遏制中的机会以及对美国经济和市场回报的失望,因此可能会再次在特朗普政府的眼中显得更加无关紧要,甚至被视为敌对,加大国防开支,却几乎没有给美国利益带来任何回报。
华盛顿将东盟视作在抵抗北京的野心和行为上的失败案例。
在特朗普政府的领导下,东盟在向美国提供新的积极形象方面尚未取得成效,尽管对该地区的国防承诺和支持依然保持。
尽管如此,东盟被认为正在向中国靠拢,并在形成作为一个实体的协同运动中对华盛顿表现出更大的敌意,并与新的反美替代方案(包括金砖国家和全球南方)形成新的贸易与经济依赖。
中国对东南亚的接触已从1990年代小心翼翼的外交接触转变为到2020年代多层面的影响战略。
在经济上,中国现在是整个东盟及多数成员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增强了其影响力。
从“一带一路”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取代日本和美国作为该地区传统经济和防务支持来源的地位,而这一计算周密的举动在建立基于市场和贸易必要性及对中国力量和威胁的恐惧的依赖关系上取得了成功,使得该地区在政策响应和选择上倍感困境。
在外交上,中国自我展现为一个仁慈的邻居以及亚洲多极化的捍卫者。
即便在中国以经济方式与东盟接触的情况下,其强硬的安全立场并未减弱。
中国继续在南海(SCS)上施压其扩张性主张,派遣海警船和海洋民兵。
展望未来,中国在东盟的影响力战略将会加剧,习近平试图利用该地区寻求针对关税以及对特朗普的交易性态度的恐惧,寻找替代市场和选择。
对于习近平而言,在中国试图在关税和去耦合影响中扩展新选择时,该地区无疑是提供资源与未来市场潜力的最明显和最轻松的途径。
在北京试图巩固其南方防线的保证时,其迅速行动、加深信任和增加软实力推力,利用特朗普新策略所造成的真空和区域大国的集体厌恶。
北京欢迎马来西亚提出的新东盟-中国-中东-海湾平台,希望在两地区的政策和展望一致、资源共享和贸易路线的共同安全方面进一步联系,还计划在两大区域强国之间加倍推广相似的共同叙事和影响,并希望东盟保持中立和对冲。
为了保持中立,这给北京提供了主控权的自由,凭此为借口拒绝进一步的西方影响。
然而,中国的日益强大在某些东盟首都引发了疑虑,而北京也意识到,过于强硬的方式可能会适得其反。
在即将到来的峰会上,中国将向个别东盟成员提供更多的甜头,比如特惠贷款、高级别访问和战略项目,以拉近彼此关系,同时避免直接要求切断与美国的联系。
与此同时,北京也准备利用美国承诺的任何动摇:如果华盛顿退缩,中国将把自己呈现为一个能够依赖的伙伴,及时出现在东盟面前。
当特朗普跳过东盟峰会,而中国则在东盟峰会周末期间填补了这一空白,推进了RCEP贸易协议的最后确定。
南海的升级和危险的权力小动作不断加剧,尽管东盟努力减缓局势,但这一普遍的外交克制及东盟集体响应的使用并未在对抗或提高对北京的升级成本上取得预期效果。
意识到这种东盟的系统性和结构性弱点和困境,北京和华盛顿都看到了各自日程的脆弱,并利用这一空白来加强其反攻。
北京希望重申其区域霸权地位和掌控,保持美国和美国在该区域的力量存在远离,同时加大在经济、软实力和政治方面的力度,巩固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从“一带一路”到RCEP,再到新一轮的国防和经济友好措施,以重申区域对北京的忠诚和隶属,尤其是利用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战作为另一个机会,借此叙事将美国描述为不可靠、从区域撤退并以强硬手段对待区域伙伴。
北京试图利用关税争端,向这一已经担忧未来全球经济和贸易脆弱的地区展示自己作为拯救者和领袖的形象,赢得软实力的战斗,进而构建有效的屏障,阻止区域大国倾向美国。
与此同时,北京也希望将华盛顿排除在南海的冲突热点之外,主张解决危机的方案只能来自索赔方本身,而非外部的干预者。甚至在东盟内限制非索赔国的参与,是其减少来自更多大国干预的抵抗的重要战略卡片。
从美国的角度看,由于地区对北京经济、资本和技术能力的依赖,东盟被视为在坚决抵制北京方面失去机会。
扰乱这种对中国市场和资本投资的传统依赖,会引发国内经济和就业收益的动荡,导致出口与需求的减少,使这些经济体更易受到中国经济反制的影响。
因此,对于大多数东盟成员来说,维持现状似乎是最安全的选择,而继续传统的对冲策略。在2023年,尽管举办了首次联合军演,几乎没有为美国利益提供可信而持久的威慑。
马尼拉已下定决心保护自身主权及权益,因此与华盛顿的公共和官方防务联盟被视为最可靠的选择。
雅加达和吉隆坡则试图保持战略平衡、细致对冲,以期获得来自北京的经济保障,同时又小心不放弃来自华盛顿的防务支持,但永远处于未能在两者间达到所需回报的状态。
柬埔寨和老挝几乎被视为朝向北京的不可逆转偏移,而泰国则在平衡与北京和华盛顿的关系方面努力。只有越南在与中美两国进行游戏中手握较大的战略牌,尽管其采取四不原则。
北京希望东盟继续保持中立,这一状态将限制华盛顿的直接影响力与干预,给北京在这一地区带来更大的自由行动空间。
然而,考虑到自身经济和人口前景的减弱和内部衰退,北京在实现2049年百年马拉松目标的道路上,也面临着时间的困境,且对东盟未来经济角色作为最终依赖工具的质疑声日益高涨。
在短期内,以中国、金砖国家及全球南方为主的替代体系,尤其是与海湾合作委员会及中东的战略合作,被视为在马来西亚的愿景和计算下,成为该地区人们友好结盟和多元化的下一大前沿。
大多数新兴与紧迫的威胁极可能在本十年之内显现,其中习近平面临着与美国之间相对较弱的军事能力的时间困境,考虑到美军在2030年代将重建其绝对强大军事能力,因而,北京和习近平可能被迫充分利用这个时间间隙及剩余相对实力来首先出击。
从东盟的角度看,真正在地区投资的华盛顿需要改善对特朗普的顾虑,改变成本收益的计算。
随着新关税和谈判,东盟的各方也希望向特朗普发出新的提议和信息以重启区域的联合潜力,理解华盛顿依然是该地区的首要防务支持者。
如果特朗普的团队能够确信,失去东盟意味着中国获胜,他们可能会将重新接触视为服务于美国竞争利益。
相反,如果特朗普的交易型世界观没有改变,东盟可能会在获得持续高层次美国关注方面遇到困难。
尽管各国都宣称希望保持东盟的中立和核心地位,但在实践中,每个国家平衡各自的安全、经济需求及历史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