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克的一生》:面对末世的无意义与人生的短暂探讨

《查克的一生》是一部由迈克·弗拉纳根执导的末世剧,改编自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说,以逆向叙事的方式讲述故事。

影片透过描绘宇宙末世的景象,反映出现今人们对世界终结的普遍焦虑。

气候灾难、疫情、人口危机、人工智能的威胁与地缘政治的脆弱,无一不加剧了这种末世感。

在电影的开端,观众被带入一个即将终结的宇宙,展现了一种令人不安的、与现实息息相关的末世景象。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影片有着此等紧迫感,但它对即将来临的毁灭所进行的探讨,似乎并未引起足够的共鸣。

《查克的一生》坚定地站在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立场上,似乎与当前文化中日趋显著的变革潮流格格不入。

在当今世代中,宗教的兴趣正在上升,许多年轻人开始探索信仰,而电影却不太可能引起广泛的反响。

影片的幕前第一部分“感谢查克”中,校教师马蒂(奇韦特尔·艾乔福饰)生活在一个典雅的美国小镇上,逐渐意识到世界即将结束。

在短短几周内,全球遭遇了一系列自然灾害:中西部被火海吞没,德国火山喷发,印巴战争加剧,加州大部分地区沉入海底,甚至高速公路上出现了巨大的天坑。

随着互联网的瘫痪与电网的崩溃,社会动荡加剧,离婚的人们重新联系对方以寻求安慰。

在这样的背景下,查克·克兰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会计师渐渐浮现在公众视野中,成为人们感恩的对象。

“感谢查克!39个美好的年头!”的信息反复出现,人们用这种幽默的方式应对人类的灭绝,正如马蒂所说的“我们最后的模因”。

影片的第二部分“永远的街头艺人”向前推了一年左右,介绍了查克(汤姆·希德勒斯顿饰)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前的生活。

他从工作回家时,看到街头的鼓手,冲动地停下了脚步,开始跳舞。

旁白尼克·奥弗曼提问:“查克为什么停下来跳舞?”

“他不知道,答案会让美好的事变得更好吗?”这种思考方式恰恰展示了影片的世界观。

面对苦难、死亡与邪恶等难题,影片传递的信息是:珍惜生命,在能跳舞的时候就去跳舞。

这使我们不禁反思人生的意义,哪怕这种意义是在不确定和短暂中寻找到的。

影片在结尾中进入第一部分,“我包罗万象”,讲述年轻的查克在失去双亲后由善良的祖父母抚养长大。

由于经历了许多死亡,相对短暂的生命让查克形成了一种生活信条:“我会活到生命的尽头。”

影片反复使用的卡尔·萨根的“宇宙日历”以及将数学视为真理的探讨,进一步强调了其无神论的基调。

查克的祖父告诉他:“星星就是数学,宇宙不过是一个巨大的方程式。”

影片暗示着,在这一切背后,没有超越,没有目标,只有数学:等式、概率和理论。

虽然影片中出现了一些看似超自然的现象,但这些也许只是尚未被科学解释的现象。

与弗拉纳根之前的作品《午夜弥撒》和《午夜俱乐部》类似,《查克的一生》也探讨了人们如何面对生命中的痛苦与困境。

在影片中,旁白描述了查克最终会经历的病痛:

“他将进入一种极度的痛苦,开始思考上帝为何创造了这个世界。”

最终,他会忘记妻子的名字,但偶尔会想起他曾在街头因为鼓声而舞动的片段,并感慨“这就是上帝创造这个世界的意义。”

这一时刻,是影片的核心,也是一切存在感的基石:与他人之间的深厚人际联系,使人感受到“活着”的喜悦。

难道这就是生活的全部意义?

影片似乎给出的回答是:生活中的简短快乐、善意与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回答可能并不令人满意。

一种哲学性地强调“时间”作为生活意义的观点或许是一部分坚定无神论者应对死亡的方式,但这并不是大多数人的共同价值观。

人们并不只想“耗尽时光”,也不认为“相互友善”是生活的主旨。

从何而来我们对于“善良”的标准呢?如果生命终究会归于尘埃,善良又为何重要?

当前西方文化中明显的精神转变,反映出人们在面对快速变化及末世恐惧时,开始寻求更高的真理。

我们对救赎者的需求,正是现代人的心声。

在这样的背景下,《查克的一生》显得格外落后,未能回应当前人们对信仰的渴望与对存在意义的追索。

对于许多人来说,真理、善良、生命、死亡与痛苦能否归结于一个揭示自己的上帝?

越来越多失落的后现代人正在意识到,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数学及无神论的冷漠,而是在那位揭示自我的创造者的恩典中。

图片源于:https://www.thegospelcoalition.org/article/life-chuck-christian-movie-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