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奥哈拉的《哈姆雷特》:颠覆性的戏剧探讨与批评

在最近于马克·塔珀论坛首演的《哈姆雷特》中,剧作家和导演罗伯特·奥哈拉将他的独特视角投向了这部经典作品。

这一改编颠覆了传统的观念,他没有将莎士比亚的悲剧视为一件崇高的文化珍宝,而是将其当作一个可以随意玩弄的戏剧玩具。

显然,这部改编并不适合保守派的观众。

尽管如此,莎士比亚的剧作足以承受如此大胆的尝试,奥哈拉无疑证明了这一点。

在历史上,我们曾见过许多疯狂的舞台演绎。

例如,1999年,表演理论家及导演理查德·谢克纳将《哈姆雷特》改编为一种流行文化的幻觉,剧中有吸食大麻的哈姆雷特、扮演老鼠的罗森格兰茨与吉尔登斯特恩,以及关于玛丽莲·梦露和雪莉·坦普尔的鬼魂幻影。

相比之下,奥哈拉的演出则显得相对温和。

尽管他将哈姆雷特(派翠克·巴尔饰)与充满野性的奥菲莉亚(珊儿·佩尼亚饰)在公开场合的亲密关系,以及与其大学好友霍拉旭(杰基姆·鲍威尔饰)之间的关系展现得颇具惊喜,但奥哈拉的电影黑色风格其实并非毫无先例。

早在1948年,劳伦斯·奥利维尔的《哈姆雷特》电影便以其独特气质赢得了奥斯卡,但现今看来或许显得有些过时。

奥哈拉的改编在气氛营造上有其独特之处,开场即以电影字幕的形式引入。

由克林特·拉莫斯设计的宏伟楼梯占据了舞台,明亮而光滑的表面让人联想到一座如现实秀《真实主妇》中的麦克曼逊堡垒般的埃尔西诺尔城堡。

海洋的镜头作为抒情背景,虽然场景设置更显加州风情,却通过第一幕描述哈姆雷特的视角而无愧于丹麦。

投影设计师叶云南运用各种视觉效果,在哈姆雷特与其父亲的鬼魂(乔·克雷斯特饰)相遇时,帮助营造出超现实的氛围,传递出一种类似于Netflix剧集《怪奇物语》的感觉。

整场演出无中断地持续两个小时,奥哈拉的大胆尝试尽管最初引人入胜,但却难以维持如此漫长的戏剧旅程。

改编的前两个部分简要梳理了悲剧事件,演员们有时似乎在急速背诵台词,快步经过那本冗长的剧本,以期尽快达到高潮部分。

虽然奥哈拉对原文进行降难处理,使语言更加易懂,但却因此无意间削弱了诗意。

莎士比亚的话语对现代观众而言确实复杂难懂,但在经典改编中替换歌词,如同在《俄克拉荷马!》的复兴作品中随意更改歌词一样,颇有些不合适。

有些词汇的选择,即使未偏离原义,也会让人感到突兀,尤其是在哈姆雷特与母亲争执之际,愤怒直指她那不堪的婚床。

声音旁白的粗糙更是让人感到尴尬。

不过这些都是表面的干扰,真正的问题在于,奥哈拉似乎未能明确其改编莎士比亚此剧的理由。

他看起来只是随意玩弄这一莎士比亚的故事,并未深入探讨其深邃的内涵与复杂性。

在本剧的最后部分,奥哈拉为莎士比亚的剧作引入了全新角色,福丁布拉斯探长,一个穿着风衣的侦探,此人受命调查这一悲剧背后死亡的真相。

他被董事会派来以保护艾尔西诺尔影业免于声誉受损,然而他的调查最终却编造出了一个能让公司免受抨击的似是而非的叙述。

在哈姆雷特死后,观众得知他其实是个过了年纪的电影学生,正追求一个“预算超支的过时黑色电影烂片”。

所有关于继承权和王位的争论,实际上不仅是家庭内部的问题,而是关于公司的控制,显得极为荒谬。

这确实为剧增添了一丝幽默,但这种间歇性的幽默不能掩盖奥哈拉的项目所展现出的根本矛盾。

他表现出的艺术自我放纵令人印象深刻,尽管《哈姆雷特》仍然可以存活,而奥哈拉也会继续其艺术生涯,但我对塔佩尔的未来却不那么确定。

在这部构思欠缺的《哈姆雷特》中,获得的快乐往往是短暂而零星的。

大部分的欢乐来自于演员们的表现。

巴尔身穿皮夹克和透视俱乐部衬衫,动作显得颇具风格,不过在演绎其台词时却显得有些迷失。

他将哈姆雷特的经典独白赋予现代的语调,但缺乏了深层的含义,台词反成了这位王子的不适之处。

吉娜·托雷斯饰演的格特鲁德姐姐在舞台上展现了非凡的掌控力,她的修辞技巧令观众印象深刻,然而她的角色却没有在奥哈拉的演绎中得到更复杂的发展。

佩尼亚的奥菲莉亚可能是该剧中最闪亮的角色。

她展现出强大的独立性,无需依附于他人的道德标准,第二幕中她的回归让人振奋,然而最终她仍然成为奥哈拉讽刺剧情中的棋子。

虽然我的评价可能显得过于严厉,但我不妨提及克劳狄乌斯(阿里尔·沙菲尔饰)与第一演员(杰米·林肯·史密斯)、波隆纽斯(拉米兹·蒙塞夫)及两个恰如《呆头鹅》中的角色的罗森格兰茨(泰·莫尔巴克饰)和吉尔登斯特恩(丹尼·祖尔基)一同展开的可卡因派对。

这些灵巧的演员努力应对这场戏剧,但此时的喜剧元素却产生了迟钝的效果。

若要演绎《哈姆雷特》,至少应深入探索这部剧作的道德和心理难题。

然而,奥哈拉却更倾向于这些剧情谜题,而无视对莎士比亚经典的全面回应。

他本可以学习詹姆斯·伊贾姆斯在他的普利策奖获奖作品《胖猪》中所做的——通过独立自主的艺术作品回应莎士比亚的经典。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之所以引人入胜,正是因为其未解与悬而未决之处。

T.S.艾略特曾将莎士比亚的悲剧称作“文学的《蒙娜丽莎》”。

而奥哈拉在这部改编中,不过是随意在这幅百化的戏剧画布上涂鸦。

图片源于:https://www.latimes.com/entertainment-arts/story/2025-06-06/patrick-ball-gina-torres-robert-ohara-hamlet-adaptation-mark-taper-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