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之间的贸易合作在反对西方的制裁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中不断发展。
两国的共同边界、经济互补性、共享的地缘政治视角以及共同反对美国的立场,促进了双边关系的发展。
自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俄罗斯的经济逐渐被西方孤立,迫使其高度依赖中国。
两国在能源资源、电子产品、化学品和运输部件等领域的贸易协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然而,这一关系是不平衡的,因为莫斯科对北京的依赖程度远高于北京对莫斯科的依赖。
西方的“反尼克松”战略试图与俄罗斯建立关系,以期逐步削弱其对中国的依赖,但在这种经济联系对两国都极其重要的背景下,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通过使用人民币,两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两国间的国币互动显现出经济联系的深度,而中国的银联卡也为人民币在俄罗斯经济中的引入发挥了积极作用。
尽管莫斯科与北京的合作不断加深,但由于西方制裁的风险,中国投资者对俄罗斯的参与有所减少。
这表明,尽管俄罗斯与中国同属重要伙伴,但双方的经济关系并未完全融合。
中国与俄罗斯的伙伴关系自2022年乌克兰战争以来逐渐加强,经济合作稳步扩展,而这一切发生在对莫斯科制裁的背景下。
与俄罗斯在其他地区逐渐恶化的关系不同,俄罗斯与北京的战略对齐依然紧密,且这种关系源于十多年的经济与地缘政治接近。
两国的协同作用源自于自然上互补的经济体系、共享的地缘经济目标和对西方的不信任。
随着国际可替代路线的减少,俄罗斯对中国的经济和地缘政治依赖性增加。
尽管北京在这一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两国从中获得的利益是显著的。
俄罗斯获得了其能源资源的新市场,以及重要的消费品和技术来源,而中国则以优惠的条件获得了俄罗斯商品,并作为其反对美国主导国际秩序的地缘政治伙伴。
美国试图通过结束乌克兰战争来撇开莫斯科与北京的关系,认为抹去制裁就会导致两国之间的裂痕,结果往往低估了这一伙伴关系的深度和多维特征。
经济互依仅仅是建立在多年战略对齐、共享的威权治理模式与相互对西方的不信任等基础之上的一个支柱,在特朗普政府的交易策略面前,这些基础将不会轻易崩溃。
中俄关系的基础
中俄间的经济和贸易合作在过去十多年中一直在上升,尽管受到与西方的紧张关系的影响,但这一合作得到了两国更深层次的多维接近的支持。
长达4200公里的中俄边界,曾是19世纪后半叶沙俄扩张进侵清朝领土时的重要冲突源,现已转变为双边关系中的一个稳定因素。
1969年关于珍宝岛的军事紧张局势强调了未解决的边界争端对莫斯科和北京的战略负担。
双方的边界争端的解决始于90年代的军队撤离和跨境贸易的复苏,到2001年签署友好条约和2004年边界协议(直到2008年完全实施),为双方认为对其安全利益至关重要的非对抗关系奠定了基础。
随着中俄经济互补性的逐步形成(中国处于主导地位,俄罗斯则接受了较为次要的角色),这一特征逐渐演变为两国关系的基石。
这一趋势自2000年代初期开始,背后是北京日益增长的对碳氢化合物的需求所推动的合作。
起初,俄罗斯将注意力聚焦于西方,而中国在1997年至2007年间对俄贸易的比例仅占不到10%。
然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标志着关键转折,俄罗斯经济在2010年收缩7.8%,而中国迅速反弹至双位数增长。
这种经济差异给予了北京前所未有的杠杆作用,俄罗斯的能源巨头如俄罗斯石油公司和Transneft在融资东部西伯利亚-太平洋管道时转向中国寻求支持。
中国开发银行提供了250亿美元的贷款,但附加条件包括将管道专门用于向中国供气,并与中国签订了为期20年的每年1500万吨原油供应合同。
北京后来用撤回融资的威胁成功争取到更多折扣。
自2014年对克里米亚和乌克兰东部部分地区的吞并后西方制裁的实施以来,尤其是在2022年俄罗斯全面入侵之后,中国进入俄罗斯市场,成为资源丰富但缺乏资本的俄罗斯不可替代的贸易伙伴。
两国的资源交易开始朝着有利可图的方向发展,包括优先获得对其碳氢化合物、金属和农产品的访问。
地缘政治方面的共同观点和对美国主导国际秩序的对立也是推动中俄紧密结合的因素之一。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2004年时已放弃其初期的亲西方立场,西方的行为逐渐表明,莫斯科将无法成为平等的合作伙伴。
北约扩展、对车臣战争的批评、伊拉克入侵及西方支持后苏联国家的“颜色革命”等因素,促使莫斯科对西方产生了失望之情。
相对而言,中国则因天安门事件后的武器禁运、持续的人权批评和美国在印太地区强化存在的目标而感到沮丧。
北京和莫斯科都对西方倡导民主抱有疑虑,并支持多极世界秩序的概念。
两国提倡国家主权与不干涉内政,并反对美国的霸权。
尽管多年来双方的伙伴关系仍然更偏向战术而非战略,但自2014年后这种自然的合作基础显著而持续地加深。
后2014年制裁下的经济接近
尽管2004年的边界争端解决标志着中俄关系的重要转折,但直到近十年后,莫斯科未能制定出一致的对华战略。
这种延迟的原因包括俄罗斯精英的欧洲中心世界观及对亚洲的非兴趣,以及对西方的地理和文化取向,期间俄罗斯的寡头及公司在西方建立了资产并寻求商机。
另一重要因素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中国的观察研究经历了一次衰退,缺乏充分的分析能力。
尤其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本地媒体的讨论和社交氛围显现出对中国的日益感知,尤其是在对华政策上缺乏有效的分析和认识。
2014年,俄罗斯的克里米亚吞并导致了自冷战以来最严重的俄西方关系裂痕,引发了针对其关键经济领域的制裁。
这些制裁暴露了俄罗斯经济的脆弱与对西方市场的依赖,促使克里姆林宫寻求一个强有力的替代合作伙伴,而中国正是这一合作的最佳人选,成为西方制裁联盟之外最大的经济体。
莫斯科对中国的战略重定位预期中,北京将成为俄罗斯碳氢化合物的重要买家,替代西方的低成本融资,投资俄罗斯资产和基础设施,并分享必要技术。
在全面承诺之前,莫斯科利用保密的跨部门流程全面评估了对华政策。
这一评估得出的结论表明,尽管中国正日益崛起并具有影响力,但其并不对俄罗斯的利益构成直接威胁,且不寻求像美国那样的制度或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地位,也不对俄罗斯施加政治框架。
以往担忧的如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人口威胁”、对中国军事现代化和中亚竞争等被重新评估,最后得出它们是轻微且可以管控的风险。
2014年,西方制裁实施后不久,俄罗斯便与中国达成了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供应合同。
普京访问上海时表示,该协议是俄罗斯在外交上的胜利,尽管这一合同要求建造专门输送到中国市场的“西伯利亚力量”管道。
这一情况与俄罗斯之前在东部西伯利亚-太平洋管道时的经历相似,然而尽管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努力争取,中国却拒绝提供建设资金,未能享受之前给予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优待。
这一安排显示了中国在经济关系中的主导地位,这一影响在2021年显露无遗,那时俄罗斯天然气公司透露其以每千立方米150.20美元的价格向中国出售天然气,为北京提供了最低的供应成本。
尽管两国关系的日益不对称,但从2014年至2022年,双方的自然经济兼容性逐渐演变为多样化的合作,双边贸易额几乎翻了一番,从2014年的958亿美元增加到2022年的1902亿美元。
中国开始向俄罗斯供给更多的高端产品,包括先进的电子产品和工业设备,而莫斯科成功巩固其在对华供油、天然气及液化天然气上的顶级供应国地位,出现以煤为主的供能转型。
中俄经济接触并未呈现直线增长,始终受到市场动态和实际限制的影响。
例如在2015年,油价下跌与随后的卢布贬值导致中俄贸易价值下降28.6%,尽管两国间的政治关系不断加强。
与俄罗斯当局与主要企业的预期相悖,中国未能在2014年后成为对其投资的主要目标,北京对俄罗斯的对外投资依然占中国总体对外直接投资的仅约1%。
在2016年,俄罗斯对与中国的经济关系的看法变得更加审慎,俄罗斯企业亦不再期待其能够替代欧洲同行。
到2019年,莫斯科开始积极寻找亚太地区的替代伙伴,尤其针对阿尔克特LNG-2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
尽管中国在2014年未谴责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吞并,并在乌克兰战争期间保持同样态度,但中国企业普遍遵守对俄制裁。
尽管官方发言表明双边关系紧密,但许多中国企业,特别是金融机构与敏感行业的公司,受限于其部分西方利益而无法忽视制裁。
2022年后的合作进一步加深
2022年,贸易关系在俄中双边关系中发生了显著提升。
2022年和2023年,俄罗斯与中国的贸易年均增长近30%,2022年达到1900亿美元,2023年则达到2401.1亿美元,但2024年的增长放缓至仅1.9%。
这是三年来首次西方对俄制裁显著影响双边贸易关系。
2024年交易总额为2448亿美元,其中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为1293.2亿美元,中国出口为1154.9亿美元。
尽管俄罗斯日益孤立的经济形势以及2024年增长放缓,但莫斯科与北京在乌克兰全面战争后的三年里创下了新的贸易记录。
这一扩张沿袭了自2014年以来俄中关系的发展轨迹,但代表了现有模式的显著加速。
中国巩固了其作为俄罗斯主预贸易伙伴的地位,莫斯科几乎没有替代选择。
特别是在能源出口和高级技术设备进口方面,俄罗斯的依赖性愈加明显。
自2022年后,俄罗斯对华出口中能源资源的比重迅速上升,而中国则提供电子产品、化学品、消费品和运输组件。
大约30%的俄罗斯出口是由中国提供,过去两年间这一比例保持稳定。
2024年,俄罗斯在中国的贸易伙伴中排名第七,而在2020年时该排名为第13。
自2014年起,中国便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其在俄罗斯对外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从2014年的11.3%增至2024年的33.8%。
在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中,石油和天然气占比的提升更为明显,目前已约占75%,而在2022年之前这一比例仅为60%-65%。
中国表现出购买俄罗斯能源资源的意愿,特别是当这在经济上有利可图的时候,不论价格上限机制的存在与否。
2024年,中国的折扣化俄罗斯石油采购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尽管整体贸易增长减缓。
因西方企业的退出导致经济隔离的俄罗斯,后续在西方市场退出后,中国供应商成为其主要替代。
各行业的替代程度不同,汽车产业在这一方面的转变尤为显著。
中国目前约占俄罗斯新乘用车进口的90%。
中国家电品牌(如海尔、美的、小米)在俄罗斯市场日益受欢迎,销售额达30%-40%。
海尔在俄子公司的收入在2023年达到翻番,并表示在俄市场份额的增长与西方竞争对手的撤离密切相关。
尽管双边贸易整体增长,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首次对中国对俄出口产生了影响。
在安东尼·布林肯对中国的访问后,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在2024年3月下降了16%,并在4月继续下降。
到2024年年底,中俄贸易的年增长率仅为1.9%,为后疫情四年中的最低增速。
即便是不受制裁的俄罗斯企业也开始报告,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信银行在内的大型中国金融机构已经停止处理来自俄罗斯的人民币交易。
在此降温之后,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的美元计价与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呈现“双倍”的差异——这是2022年第一季度以来的第一次。
不过,在2024年6月,俄罗斯媒体报道称,部分较小的区域性中国银行已恢复与俄罗斯伙伴的合作。
这一现象是与受重度制裁国家交易的区域银行模式相一致,并让人想起中国与伊朗贸易中通过昆仑银行的类似做法。
货币关系的变化
随着中国成为俄罗斯不可替代的贸易伙伴,人民币的重要性在2022年显著上升。
俄罗斯官员将此视为他们在增强以本币结算的努力中取得的成功,而这一目标自2014年以来一直是莫斯科和北京共同推动的。
2022年9月,在东方经济论坛上,普京表示,中国以人民币与俄罗斯支付天然气的比例已达到27.5%。
到2023年12月,近三分之一的俄罗斯对外贸易是在人民币中进行的。
人民币在俄罗斯的渗透程度甚至对普通市民也可见一斑。
仅在2024年,俄罗斯个人人民币存款激增1.5倍。
根据Banki.ru的数据,2024年,约20家俄罗斯银行,包括Dom. RF和VTB,现在向客户提供人民币存款,较2023年的12家显著增加。
自Visa和Mastercard退出后,俄罗斯银行卡在国外无法使用,人民币支付系统(银联)成为了一个可行的替代方案。
目前至少有11家俄罗斯银行,包括俄罗斯天然气银行、罗斯电信银行和俄罗斯标准银行提供此类卡片。
然而,尽管这个替代方案日益被采纳,但由俄罗斯银行发行的银联卡在境外使用时面临重大操作性问题。
俄罗斯银行不仅提供银联卡,而且在努力用中国的跨境银行支付系统替代国际SWIFT。
截至2022年中期,已有23家俄罗斯银行加入这一机制,包括VTB、Otkritie和莫斯科信用银行。
然而,跨境支付系统并不能完全替代SWIFT,其仅适用于人民币交易,并仍受中国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督。
尽管俄罗斯官员炫耀成功实行以本币结算,实际上人民币在俄罗斯市场的扩张呈现出单方面的趋势。
到2022年底,俄罗斯已成为全球第四大人民币交易中心,而在同年四月时并未进入前十五名。
这种趋势也出现在莫斯科交易所的交易中,人民币的比例从2022年的3%增长到2024年5月的54%。
在莫斯科交易所受到美国制裁后的2024年夏季,人民币在交易中所占比例接近99.8%。
到了2024年9月,俄罗斯市场出现了人民币流动性危机,卢布借贷利率上升至20%。
尽管人民币短缺问题在2025年年初得到解决,但仍未满足俄罗斯企业对人民币贷款的需求,俄罗斯官员对此表示遗憾。
投资的变化
尽管在2022年,中俄之间的贸易合作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其他经济联系并未显示出同样引人注目的成效。
根据美国企业研究所追踪全球中国公司投资的数据库,2022年主要的中国投资在俄罗斯停止。
投资的崩溃表明,中国企业在面对不断升级的制裁风险时,已对参与俄罗斯市场耗尽了意愿。
在2014年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的第一波之后,中国的投资者仍曾支持俄罗斯的能源项目,包括丝路基金在2015年购买了诺瓦泰克的亚马尔LNG项目的9.9%股份。
诺瓦泰克也成功从中国银行获得贷款,以支持其旗舰阿尔克特项目的发展。
然而,由于制裁的影响,至少有一个大型投资项目——由Sibur与中国的中石化共同开发的天然气处理厂——在2022年3月被冻结。
中石化在该厂的投资预计约为5亿美元,该厂计划于2024年投产。
据路透社报道,中石化因Gennady Timchenko是Sibur的少数股东而退回投资。
Timchenko自2014年起受到美国制裁,直到2022年才被纳入英国和欧盟的制裁名单。
与此同时,俄罗斯公司在中国开始进行了重要投资。
俄罗斯最大的铝生产商Rusal于2023年收购了中国铝土矿生产商河北文丰新材料的30%股份,交易额达到2.67亿美元。
作为受乌克兰冲突伤害最大的俄罗斯金属公司之一,Rusal在冲突爆发后失去了约40%的铝土矿供应,铝土矿是铝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澳大利亚已禁止将铝土矿出口至俄罗斯,导致该公司不得不关闭位于乌克兰城市尼古拉耶夫的铝土矿冶炼厂。
2024年,俄罗斯的诺里尔斯克镍业计划与中国合作伙伴建立潜在合资企业,计划将铜生产转移至中国。
尽管这一合资企业的具体细节尚未披露,但诺里尔斯克镍业首席执行官弗拉基米尔·波塔金表示,他期待在2025年夏季之前与未具名的中国合作伙伴达成明确合作。
结论
在反对俄方制裁和中美关系恶化的双重压力下,过去十年中俄经济合作持续发展。
实际上,双方的经济合作及其限制并未达到莫斯科的期望。
尽管如此,基于共同的战略目标,这一多元关系的整体方向仍朝着更强的合作前进。
显著变化的是,俄罗斯显然已成为次要合作伙伴,主要由于其有限的经济替代选择。
同时,俄罗斯已成为中国工业和技术公司重要的试验场所。例如,在第一波反俄罗斯制裁后,中国承包商接替原欧洲同行,参与亚马尔LNG项目,从而在俄罗斯严酷的北极气候中测试其设备。
俄罗斯市场也逐渐对众多中国消费品制造商变得重要。
考虑到莫斯科提升以人民币为基础的国际支付去美元化的热情,俄罗斯还发展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试验基地,而这一目标已经是北京十多年的努力方向。
在特朗普政府讨论实施“反尼克松”战略以分割中俄时,风险在于低估了北京与莫斯科之间经济伙伴关系的深度和互惠性。
与上世纪70年代成功推动中国摆脱苏联的尼克松不同,20年代的今天,莫斯科与北京正在经历它们历史上最紧密的时刻,这一关系不论对双方来说都难以轻言放弃,无论华盛顿提出何种诱因或制裁措施。
图片源于:https://cepa.org/comprehensive-reports/going-steady-china-and-russias-economic-ties-are-deeper-than-washington-th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