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军事合作的深度与限制分析

在2014年之前,俄罗斯与中国之间的军事合作主要是基于务实的考虑,双方在许多方面互利互惠。俄罗斯为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提供武器,而中国则为俄罗斯的军事工业提供了丰厚的市场。

在克里米亚被非法吞并之后,俄罗斯失去了通往乌克兰防务工业以及西方军事合作伙伴的渠道。这使得中国成了俄罗斯唯一的重要军事技术和组件进口来源,俄罗斯则向中国提供了先进的导弹、空中防御与电子战科技。

这种深度合作还体现在日益频繁的联合军事演习中。到2025年初,中国在俄罗斯对乌克兰持续战争中的角色变得至关重要,成为了俄罗斯维持战争努力的不可替代的助推器。

尽管双方声明存在“无限制”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合作实际上是有限的。北京不愿因对俄罗斯的军事支持而影响到自身的战略自主权和自由行动。一个显著的例子是,中国拒绝官方承认自2014年以来俄罗斯的任何领土扩张。

有限的信任也反映在联合军事演习中,这些演习更多的是向外界表明合作意愿,而非提升双方军队的互操作性。

因此,虽然沿着共同利益的发展中,军事合作将继续,但实际发展成为一个有效的、制度化的联盟的可能性极小。

俄中日益紧密的军事技术合作已成为塑造全球安全动态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俄罗斯全面战争持续的背景下。从2022年2月以来,中国逐渐成为俄罗斯战争努力的关键支柱,尤其在国防工业方面。然而,理解这一变化有必要研究早期的俄中军事关系,因为现代合作的许多元素都是在2022年前的基础上建立的。

本研究评估了俄中军事合作的深度及其动态变化,对比了2014年前、2014至2022年以及全面升级后的时期。由于“战争迷雾”的存在,关于当代军事技术合作的具体信息极其有限,尤其是有关武器和军备组件转移的细节。然而,我们可以总结出两国军事合作的一般趋势,尤其是某些行为和承诺的缺失,这些都表明了军事合作的限制。

从1990年代开始,后苏联时代的俄罗斯与中国的军事合作起初是相对简单的军火贸易关系。中国需要武器和军事装备以增强和现代化其武装力量,俄罗斯则急需出口市场来维持其庞大的军事工业。

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的数据,在1992年至2014年间,俄罗斯向中国提供了超过100架战斗机,包括苏-27和苏-30战斗机。同时,俄罗斯专家也参与了中国多款飞机的发展,如J-10、JF-17和L-15教练机。

此外,中国还获得了苏-27SK的建造蓝图,从1998年开始在沈阳开始许可生产J-11。凭借这项知识,中国后来还开发了基于航母的战斗机,例如J-15,融入了俄罗斯与乌克兰的航空技术。俄罗斯还向中国运输了超过300架米-17运输直升机,至少12套S-300空中防御系统,以及35个Tor M1空气防御系统和数百枚导弹。

在海军能力方面,俄罗斯交付了12艘柴油潜艇(包括10艘636E型“瓦尔沙维扬卡”潜艇和2艘877E型“拉达”潜艇)。中国还获得了两艘退役的前苏联航母——明斯克号和瓦良格号,以发展自己的航母计划。

在2014年前,双方有不对称但互补的动机来合作:中国需要俄罗斯的军事技术,而俄罗斯则急于向中国销售武器。

对于中国而言,获取俄罗斯技术的双重目的在于提升自身军事能力并为后续发展本土武器提供基础。中国过去经常对俄罗斯技术进行逆向工程,以满足自身的需求。

然而,俄罗斯对中国的国防技术解决方案并不太感兴趣,认为中国的技术水平低于其自给自足的生产能力。由于对与西方科技的合作寄予厚望,俄罗斯的防务改革计划并未重视与中国关系的发展。

总之,在2014年前,俄罗斯是中国的重要军事设备供应者,这种合作主要基于商业动机。

自2014年克里米亚后的国际制裁开始改变俄中军事合作的整体动态,俄罗斯失去了来自乌克兰国防工业的技术。他们之间的军事合作目的是逐渐由务实的贸易转向相对固定的战略关系。

这段时期标志着军事技术合作显著扩大,双方之间建立了定期高层会晤和双边安全对话。这些会议辅助以五年规划,以图深化战略军事关系。到2021年,最新的规划延续至2025年,显示了继续深化战略军事联系的承诺。

这段时期内,中国成为俄罗斯军技的关键消费者,特别是空防、飞机和先进武器领域。尽管中国在国防工业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然继续从俄罗斯获得先进的军事硬件。

在此之前,俄罗斯向中国提供的是高端武器,既包括S-400导弹防御系统也包括苏-35战斗机。

2014年后,俄中之间出现了新的合作维度:俄罗斯开始从中国进口技术。

随着制裁逐步施行,俄罗斯与西方防务产业伙伴的合作受到影响,许多项目被完全取消。由于缺乏西方组件与装备,俄罗斯的舰队受到重大影响。

为了替代,俄罗斯试图从中国进口所需的技术,但效果不佳。例如,俄罗斯计划为Buyan-M护卫舰引入德国产发动机,后来不得不依赖中国制造的发动机。

不过,经过2014年至2022年时期的洗礼,俄中军事合作的轨迹发生变化,双方变得更加相互依赖,在独立的诸多技术项目上展开工业协作。

此外,联合军事演习的频率显著增加,从最初的基础训练转向更复杂的操作。虽然这些演习被认为是展示俄中军事合作的愿望,但实际上并未促进真正的作战协同。

然而,从2019年起,这些联合演习的进展开始减缓,部分原因包括地缘政治因素以及新冠疫情的影响。

2022年2月的攻击改变了俄中军事合作的动态。战前不久,普京与习近平双方声明建立“无极限伙伴关系”,声称会共同抵制西方自由世界的影响。

然而“无极限伙伴关系”的确切限制则在随后的战争中被检验,尤其是在俄罗斯全面侵略后,制裁措施对俄经济与军事工业造成影响,快速增强了中国在技术与军事设备供应方面的角色。

中国迅速满足俄罗斯的军事需求,从2022年起,俄罗斯93%的半导体进口来自中国,而半导体对军事装备的必要性让此展现出其重要性。

此后,中国已成为俄罗斯在战斗部和爆炸物等主要成分的唯一外部供应商。虽然关于重型武器的供给几乎没有,但中国为俄罗斯提供了大量的民用无人机,并且在2023年9月时对无人机出口进行了限制,独特的协议避开了直接冲突的可能性。

长久以来,俄罗斯凭借其军事装备活跃于国际军火市场,而中国则利用双便利向俄罗斯供应轻型无人机,并甚至协助俄罗斯自产军用无人机。这种复杂合作在长远中可能强化双方的军事能力。

在高端技术合作方面,包括无人作战系统和人工智能战斗,双方可以进一步深化合作。这不仅会增强中国的力量投射能力,还会重新塑造在印度-太平洋和北极地区的权力平衡。

中俄军事合作的战略深度还体现在其联合演习的频率与规模的增加上。

这些演习不仅为双方展示了加强合作的姿态,亦为新兴高强度战斗演练提供了平台。

然而,尽管军事技术的华尔街交织在一起,双方的军事合作在应对战斗的整合方面仍然面临重大限制。两雕相对的复杂性与战争潜在的动力待日后观察。

至2025年,虽然中俄军合作日益深化,但数个限制依然存在,包括各自不同的地缘目标、经济制裁下的资源枯竭以及军事技术的约束。

尽管中俄在反西方影响力的同时,共同对抗西方占主导地位的自由国际秩序,但二者在远征对待冲突事务方面无法达成共识。

中国一直以不干涉政策为基础,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其对任何可能损害自身利益的军事承诺有所顾忌。

而且,国际制裁的施加使得双方的军事合作缺乏重器装备的支持,这使得对敌国的战争支持力度面临制约。

与此同时,俄罗斯与中国的联合军事演习,却往往呈现出信息值较高的行为,而非实现军事协调的结合。

因此,虽然中俄军事合作的实际深度在增进,但不少限制仍然阻碍着二者形成深层次的军事对抗。

展望未来,西方必须重新评估自身的战略立场,以应对这一迅速激化的伙伴关系。增强军事合作力度和情报共享,投资新一代防御技术,以对抗这一新现状。

总的而言,俄中军事合作仍然是围绕着有限的合作关系展开,这样的关系极少表现出传统同盟的特征。

两国出于自身目标出发的动态合作,显示出的并非是互信,更像是建立在应急关系下的合作关系。即使在未来,虽然双方利益交叠,但双方之间并未形成实质性的军事合作条约。

在战争中的表现让中国意识到俄罗斯军队的性能缺陷加剧,而这种认知不会显著改变中俄的战略合作态势。

尽管对俄罗斯的能力存在疑虑,但中国依然需要依赖俄罗斯的高级军事技术。

总结来说,虽然未来数年间,期待建立稳固的军事同盟关系的愿望渺茫,但两国的军事合作关系依然显现出存在的强烈互补性。

他们的战略共识不需要深厚的互信或正式的战略结盟。相反,它们是基于一时的战略协调,共同对抗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

图片源于:https://cepa.org/comprehensive-reports/partnership-short-of-alliance-military-cooperation-between-russia-and-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