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加強對中國科技企業的制裁,黑名單內含華為及中芯國際

台灣本月正式加入美國多年來限制中國科技崛起的運動,將中國的人工智慧(AI)和芯片製造巨頭華為及其主要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公司列入黑名單,禁止本島企業在未獲得許可的情況下與這兩家公司開展業務。

這是台灣官員首次利用該黑名單對中國主要企業進行制裁,表明該島嶼正在借鑒美國長期以來封鎖先進技術的措施。

此舉也標誌著台北自總統賴清德在四月承諾將解決美方對出口管制的未具體擔憂後,首次公開針對半導體的限制行動。

據了解,在特朗普總統任期內,美方曾呼籲台北更加主動地對中國進行晶片限制,尤其集中於對現有禁令的執行。

某國會專門委員會則在台北做出此舉後表示,美方必須繼續與合作夥伴共同努力,確保中國共產黨試圖非法轉移科技的行動受到遏制。

台北的這一決策可能是收緊向中國科技流動的第一步,標誌著擺脫以往扶持兩岸商業往來的政策。

從長遠來看,這一變化可能目的是阻止關鍵組件和原材料的供應,從而限制對台灣半導體製造業獨權的支持,使台灣半導體製造公司(TSMC)成為全球最先進的芯片營運商。

據台灣政府資助的民主、社會與新興科技研究所分析師江敏彥表示:「這一近期的轉變標誌著台灣在競爭科技戰略上向中國做出了實質性調整。」

他指出,與其他具有類似產業結構的科技民主國家如日本和南韓相比,台灣現階段的立場更加堅決。

賴清德在四月並未具體說明台灣將採取何種措施以回應美國的關切,而是描述了一項更宏觀的旨在促進與美國貿易關係的戰略。

目前尚不清楚華為和中芯國際的制裁是否與與華盛頓正在進行的關稅談判有關,或美方是否要求採取這一具體措施。

美國商務部、白宮、台灣貿易談判辦公室及中國外交部均未對相關查詢做出回應。

自特朗普首次當選總統以來,美方就已向台灣施壓,要求其阻止台積電向中國售賣晶片,隨後美國對台積電部分運往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出貨量加以限制。

在喬·拜登總統任內,美方持續加強對中國的控管,範圍涵蓋晶片及其製造工具。

美方的許多措施都是依據一項被稱為「外國直接產品規則」的法律,限制包括台灣企業在內的外企若其產品中即使用到微量的美國科技,則進行的某些活動受到約束。

根據知情人士透露,美方的主要目標是確保台北加強監管台積電受美方規則限制的銷售。

去年,台積電無意中為華為製造了290萬個AI晶片,研究人員的估算顯示這些半導體透過中介公司完成交易,該公司已受到美方制裁且被台積電切斷合作,台積電正配合美方對此事件的調查。

不過,還有許多業務行為不在美方的限制範圍內,例如建設合同或某些元件的銷售。

根據彭博社的報導,今年,有多家台灣企業正協助華為在中國南部建立一個低調的晶片工廠網絡。

台灣官員表示,稍後會對這些公司進行調查,但此後一直未採取重大行動,直到現在。

對於鄰近北京的國家來說,公開針對中國最具戰略意義的企業是非常不尋常的。

儘管日本參與了美方主導的限制中國獲取先進晶片製造設備的行動,但東京和首爾均未全盤將華為或中芯國際列入黑名單。

在表面上,台灣的黑名單行動不會立即破壞常規業務,部分原因是這項禁令不適用於註冊於中國大陸的操作。

多年來,許多台灣公司已設立當地子公司以處理他們在中國大陸的業務,而台北對此類實體沒有管轄權。

彭博智囊的分析師曾估計,對於台灣或華為和中芯國際而言,這項公告不會造成實質影響。

「華為和中芯國際的供應應該已經在中國建立起了相當強勁的地方採購能力,因此他們並不會非常依賴台灣。」

更重要的是,賴清德所傳遞的信號才是關鍵。

新任總統正致力於減少台灣與中國之間的經濟相互依賴。

他的民主進步黨上周末發布了一段視頻,呼籲台灣企業應尋求從中國市場多元化,這與台灣企業在中國大陸建立可觀影響力的幾十年歷程形成對比。

富士康科技集團在中國中部建立了全球最大的iPhone組裝基地,而台積電則在上海和南京運營晶片製造廠。

隨著賴清德去年當選,緊張局勢進一步升級。

北京指責他尋求獨立並使局勢不穩定。

雙邊關係在賴清德首次將中國稱為「外部敵對勢力」後進一步緊張,並推出一系列措施以應對滲透行動。

中國聲稱這個自主治理的民主國家是其領土,並誓言要與台灣統一,必要時將動用武力,這一立場被台灣強烈拒絕。

台灣對中國的年度投資在2010年達到146億美元的高峰,然而這一數字在去年卻銳減至36億美元左右。

「隨著全球環境的變化,賴清德將能在包括國防、貿易及科技等多個領域加快對中國的政策制定進程。」

台灣國立中正大學國家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宋協文如是指出。

图片源于:business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