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偶Labubu:一股来自中国的意外软实力

近年来,奢侈手袋和最新科技产品都难以与2025年最受欢迎的商品相比,那就是一只流行的精灵玩偶,它有着獠牙般的微笑。

由香港艺术家Kasing Lung于2015年创作的Labubu(拉布布),最初是为其图画书系列《怪兽》而设计的。

自2019年玩具公司Pop Mart开始以盲盒形式发售Labubu后,这款玩偶迅速走红,广受欢迎。

许多知名人士,如大卫·贝克汉姆、蕾哈娜、杜娃·利帕以及BLACKPINK的Lisa等,纷纷展示自己的Labubu收藏。

Labubu不仅仅是一款玩具。它标志着中国迫切期待的软实力开始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形成。

中国意外的软实力象征?

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试图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方式在海外提升积极形象,但没有任何努力能与这只小玩偶的自发全球吸引力相提并论。

不同于日本在2010年推出的由政府资助的“酷日本”计划,或韩国的高效文化产业出口,Labubu却是在缺乏中央规划的情况下,凭借其粉丝群体、TikTok的传播和明星代言自然走红。

如今,中国正在逐渐显得“酷”。

Pop Mart的盲盒销售模式与在线游戏的奖励机制相似。

更多的不是单纯购买玩具,而是体验开箱时发现稀有版本的刺激、拥有者的社交地位以及这些看似幼稚的产品的转售价值。

这种文化产品充满情感,同时也具备经济战略意义。

对于中国而言,Labubu是一个意外的却强有力的软实力象征:一个有趣的人物让这个国家显得更加有趣、富有创造力和情感可接近。

在全球对于中国的看法多由地缘政治、监控和专制塑造的时代中,Labubu似乎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一种更为亲和的形象。

日本和韩国的文化输出模式

日本因其动漫、时尚和饮食文化而受到赞誉,并在2010年推出了“酷日本”战略,正式推广其创意产业。

这一倡议帮助提升了全球对日本的兴趣,包括动画和美食等领域,但由于官僚低效和市场失误,常常难以见到显著效果。

许多文化成功,如“口袋妖怪”和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或是拉面和居酒屋等,实际上更多依靠市场力量和粉丝社区,而非政府的直接支持。

而近年的韩国,提供了一个更为有效的模式。

韩国热潮,即Hallyu,得到了国家大力投资和基础设施的支持。

从电影《寄生虫》到全球偶像K-Pop组合BTS,韩国的文化输出得到了国际认可,帮助其重新塑造国家形象。

重要的是,这是一种以娱乐为前导,意图明确且战略性强的软实力利用。

Labubu则代表了第三种模式:源于一种商业生态系统的意外软实力,在中国日益重视知识产权(IP)、生活方式品牌和消费驱动趋势的背景下产生。

玩具的情感政治

Labubu的热潮除了其政治含义外,也反映了全球消费者文化的更广泛转变。

如今的玩具市场不仅仅是儿童的专属。

由怀旧、寻求安慰和收藏欲驱动的成人“儿童心态”市场正在崛起。

Labubu的热潮正是这一趋势的一部分,千禧一代和Z世代买家纷纷投资于这些具有情感价值的物品,以表达身份、地位和归属感。

与此同时,Labubu也代表了玩乐与金融之间日益交汇的现象。

转售市场将这些毛绒玩具视作投机资产,其稀缺性创造了价值,情感共鸣则创造了需求。

这是一种面带毛绒外表的资本主义。

然而,并非一切都那么温暖。在伦敦或首尔等城市,Pop Mart曾因顾客之间争抢玩具而被迫暂停销售。

随着全球仿冒品的激增,知识产权保护与消费者信任问题也日益凸显。

中国软实力的崛起

虽然Labubu看起来像一个顽皮的小精灵,但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

它反映出一个不再只是商品的生产国的中国,而是一个欲望的创造者。

虽然我们可能很容易将Labubu视为一种像玩搅珠、贝比娃娃或Tamagotchi等的时尚潮流,但它实际上预示着更深层次的转变:即中国文化产品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唤起情感、地位和渴望。

这个小小的毛绒玩具经历了近十年的磨砺才成为全球 sensation。

若要充分实现中国的软实力潜力,可能仍需更长的时间。

但如果Labubu可以作为一个指引,那么前进的方向或许更依赖于自下而上的文化动力,而非国家主导的活动。

图片源于:theconvers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