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东局势升级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公开表态,称中国对以色列针对伊朗的军事行动“深感担忧”,并表示“中国随时准备与各方合作,为恢复中东的和平与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外长王毅已分别与伊朗外长阿拉戈奇、以色列外长萨尔以及阿曼外长阿尔布萨义迪沟通,讨论最新的敌对行为。
中国在公开谴责以色列对伊朗的攻击之余,也努力与双方接触,以确保自身利益得以保障,同时维护中国机构和人员的安全。北京希望能够在当前危机中充当调解者,推动特拉维夫与德黑兰之间的和平进程。
然而,整体来看,中国公众舆论对伊朗并没有太多同情或支持,反而对伊朗未来的前景表示悲观,认为德黑兰可能通过拖住以色列和美国在泥潭中,从而减轻对中国的压力。
中国对伊朗的支持显然不如对其他国家那样热络,部分原因在于伊朗在中国的声誉欠佳,尤其是在公众舆论方面。自以色列与伊朗之间的最新一轮冲突以来,中国互联网中对伊朗的批评声不绝于耳,诸如内部分歧、经济崩溃、技术落后和军事无能等问题均成为讨论的焦点。
评论指出,伊朗不仅在外部面临压力,内部矛盾同样严重。更有分析指出,伊朗对中国未能全方位拥抱的态度,引发了更为广泛的质疑。中国舆论认为,与俄罗斯和巴基斯坦相比,伊朗对中国的依赖表现得相对谨慎,伊朗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强烈的自尊心和独立性,不愿过于依赖单一国家。专家们认为,伊朗社会中长期以来存在着亲欧美倾向,尤其是在2015年伊核协议达成后,关于欧美关系的期待可见一斑。
尽管特朗普总统在2017年宣布美国退出伊核协议,但现任伊朗政权在发展核武器的问题上并不被中国视为坚定,认为其不太可能与美国及西方完全决裂。在中国人的眼中,伊朗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往往带有较强的修辞而实际内容较少。
有人指出,伊朗拒绝允许中国在其境内设立军事基地、停止铁路运输、在叙利亚“抛弃”阿萨德政权,以及在与印度的冲突中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等行为,突显了其不可靠的形象。
此外,评论认为,伊朗不仅与中国的立场复杂,能为中国提供的利益相比于俄罗斯等国的价值也显得有限。如果近年来伊朗能够成功维持“什叶派弧线”,或许会在中国公众中赢得更多尊重和支持,但如今这样的局面已经不再。中国评论员对伊朗的不信任与不满情绪愈发显著。
在分析这一现象时,有读者在观察者网撰文认为,冷战时期的慷慨已经结束,今日的大国外交更倾向于务实。中美两国都面临着显著的国内压力,因此对外的慷慨空间非常有限,这一趋势有可能在大国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愈发明显。
中国媒体的讨论表明,任何对伊朗的支持将是高度有条件的:假如伊朗能够采取游击战术,并与以色列和美国展开持久斗争——不时对以色列进行弹道导弹袭击、加强对真主党和胡塞武装的支持,并鼓励“抵抗轴心”的盟友封锁以色列的地中海港口——这可能会使美国在乌克兰与中东的纠缠中减轻对中国的压力。
然而,中国分析人士对伊朗能否在内部脆弱的情况下实现如此全面的对抗仍持怀疑态度。
在短期内,中国的首要任务是确保伊朗与以色列或伊朗与美国的冲突不会影响到中国在伊朗的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项目。
在中长期来看,北京则期望在深化战略合作的条件下,能获得更多进入伊朗军事工业领域和更广泛经济机会的访问权。
对于大多数全球南方国家而言,如果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的成员身份无法保护伊朗免受外部压力,那么这些组织的信誉及吸引力将面临质疑,同时也将影响中国作为新兴超级大国的形象。
这一现象使得北京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虽然中国不希望看到伊朗在美以压力下垮台,但同时也怀疑在当前情况下,捍卫德黑兰是否值得付出成本。在此全球外交复杂的背景下,中国对伊朗的态度将继续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图片源于:orf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