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患者陪护服务蓬勃发展,缓解老年人看病困境

图片源于:https://www.wyomingnewsnow.tv/news/national/companions-ease-pain-of-chinas-bustling-bamboozling-hospitals/article_9780b8f3-5ac0-52cf-8fd7-3d5ba371d7ea.html

在繁忙的北京医院,83岁的田义贵将妻子的部分老年医疗文件递给了病人陪护孟佳,这是一种被雇佣以帮助患者应对中国局限且官僚化的医疗系统的服务。

长期以来,资金不足和医疗覆盖不均使得许多中国人不得不前往资源更丰富的城市医院寻求急需的医疗服务。

这些庞大、拥挤且吵闹的设施对患者及其家属,尤其是老年人来说,往往感到压倒性。

这一问题助长了病人陪护服务的兴起,成为中国不断扩大的零工经济中的一种有利可图且非官方的服务。

田义贵表示,北京的大多数医院对他们来说“令人困惑”。

“我们得上上下下楼,等电梯,排队…这真的很麻烦,”他对法新社说道。

在中国首都解放军总医院,其他患者也面临着排长队、多个登记及一系列电子支付码的困扰。

穿着鲜红背心的医院助手戴着耳麦,给数百名患者在巨大大堂中指引方向。

拥有一叠文件的孟轻松通过了传统中医科的登记,随后与田义贵和妻子高英敏一同进入咨询室。

在高英敏休息的等候区,孟随后带着田义贵前往支付处,并向这对夫妇解释了如何领取处方药。

陪护服务通常收费约300元(约40美元)提供四小时的服务。

对于已经78岁的高英敏而言,这花的每一分钱都是值得的,她正在接受喉部手术并发症的治疗。

这些陪护者“方便、实用,给我们带来了内心的平静,”她说,努力对抗呼吸管。

“我们不再需要担心…他们为我们做所有的工作。”

在近年来,中国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数百个病人陪护的广告。

当局似乎对陪护人员的存在持宽容态度,因为这与政府对老年健康服务的推广方向大致一致。

39岁的孟在加入一家叫程亦健康的在线平台参加为期一周的培训项目之前没有医学背景,该平台连接患者和陪护者。

创始人李刚,一位前麻醉师表示:“医疗照护方面存在很大的知识差距。”

大型中国医院能够拥有超过50个临床科室,每个科室都有众多子专业。

这意味着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如何去看医生,”李刚说道。

虽然一些年轻人——比如准妈妈——会雇用陪护者,但程亦健康的客户中,有三分之二的客户年龄在60岁以上。

24岁的实习生陶源透露,他离开了互联网公司的工作,想追求一种“比金钱更有价值”的职业。

出生在中国取消独生子女政策的那一代人正逐渐步入中年,独自照顾年迈的父母。

日益增长的工作和家庭压力使得他们对帮助的“真正需求”迫在眉睫。

中国的医疗系统长期以来难以解决深层次的区域资金缺口和不均衡的设备及医护人员配备问题。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有限的治疗选择迫使许多患者前往城市医院,即便是较小的疾病也通常如此。

“这是一个长期性的结构性问题,”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华人人口问题专家汪峰表示。

在中国,忙碌的职业人很难抽出时间带年迈的父母去医院,而科技尚未取代人类护理者。

汪峰指出,随着老年人占人口比例的持续增长,中国对个人帮助的需求“将会变得更大”。

当局对“银发经济”的投资正如火如荼——针对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去年总额达到了七万亿元(约9700亿美元),根据中国社会福利与老年服务协会的非营利机构数据。

在中国竞争激烈的首都,这一数字为不断挣扎中似乎提升不了增长与稳固青少年就业的经济提供了一个亮点。

要求匿名的肖叔对法新社表示,他每月收入约10,000元(约1,400美元),这在中国的竞争激烈的首都可谓是可观的收入。

但这位36岁的前牙科工作者表示,服务也有其局限。

他曾拒绝带一名近90岁的客户的父亲去术后复查。“如果发生什么事,谁会负责呢?”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