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阿斯特执导电影《埃丁顿》:对2020年动荡的冷酷再现

阿里·阿斯特的电影《埃丁顿》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尤其是当银幕上第一时间戳出现时——“2020年5月”。

在这部影片中,华金·菲尼克斯和佩德罗·帕斯卡分别饰演小镇埃丁顿的警长与市长,他们在政治和个人事务上展开较量。

影片中的场景不断回响着熟悉的不安感:角色们沉迷于COVID-19阴谋,超市内不戴口罩的人被拒绝服务,引得旁边的人拍手叫好。

来自明尼阿波利斯乔治·弗洛伊德被谋杀的消息,在埃丁顿这个以白人居多的社区激起的反应,正如同当年全球许多真实社区一样。

这段时期的集体“种族觉醒”被阿斯特展现得淋漓尽致,许多角色走上街头抗议警察暴力,并反复宣讲反种族主义的言辞,却并没有考虑到后续的具体行动计划。

坦率地说,他们的善良令人钦佩,但也让人难以忍受,特别是当导演选择聚焦于那些情绪激动的青少年。

然而,《埃丁顿》的问题在于,它几乎充当了一个愤世嫉俗的复刻品。

这部电影试图通过重现那个特定时刻的混沌、虚假信息和敌意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在这方面阿斯特的表现确实到位,但再现的深度却显得极其肤浅。

尤其是在他描绘迈克尔(米哈伊尔·沃德饰)这个唯一的黑人角色时,令人感到失望。

当然,他是一名警察,这种设置简直是笑话,与设定的冲突形成鲜明对比。

电影中的一名年轻抗议者,曾与迈克尔有过短暂亲密关系,基本上因为背叛自己的种族而羞辱他:“你必须站在我们这边!……我知道我没有经历过种族歧视,但你经历过!”

迈克尔作为一名警察——我再重复一遍,因为这就是阿斯特给他的唯一性格特征。

弗洛伊德被谋杀让他作为一名警察和作为一名黑人男性的感受如何?我们无法得知!

在这个小镇上,他是否还有任何家庭或非工作朋友?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只是为了推动阿斯特错综复杂的剧情发展而存在。

迈克尔和一名土著警官(威廉·贝尔)的出现,仅仅是承载“种族对话”的象征性角色,几乎没有任何人物深度。

实际上,迈克尔不仅在电影中是孤立的,在他的家乡埃丁顿更是如此。

虽然不想在此剧透,但可以透露的是,他最终遭遇了一个如同大片其他角色那样可预测的残酷命运,这在精神上显得真实,但在艺术层面上却显得廉价。

我常常想起乔丹·皮尔曾发推特说“《逃出绝命镇》是一部纪录片”,这种戏谑的说法恰好反映了他在2017年首次执导时的艺术意图。

皮尔明白,纪实与创作之间有一条细微的界线,而且创作的一大价值就在于能够借用熟悉的历史参照点,并通过精心设计的戏剧加以过滤。

《埃丁顿》试图效仿《逃出绝命镇》的方式,但却在难以忍受的历史重演中落下了沉重的伪纪录片的影子。

这篇文章也出现在NPR的流行文化快乐时光通讯中。请注册该通讯,以便不错过下期内容,还能获得每周的推荐,带您寻找快乐。

图片源于:n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