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409/24/WS66f22311a3103711928a96cc.html
在炎热的八月初,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华埠Binondo外,有一条长龙般的人群,年轻人们在这家名为Wai Ying的小餐馆外满头大汗,耐心排队。
这家已有25年历史的餐厅以其脆皮云吞和多汁的烤鸭而闻名,几只烤鸭悬挂在朝街的窗前。
在餐馆内的顾客在开始吃饭之前,会停下来掏出手机,按下录制按钮,随后他们的视频可以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获得成千上万的观看次数。
Binondo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华埠,如今已成为年轻菲律宾人和游客的时尚聚集地。
那些花时间在繁忙街道中徘徊的人,可以在各个街角发现诱人的糖葫芦和酥脆的饼干(hopia),等着他们去品尝。
几个世纪之前,海外华人便是从这里开始踏上寻找更好生活的旅程。
他们往往作为商人或体力劳动者到达东道国,许多人开始聚集在族裔社区中,形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这样便构成了早期华埠的基础,华埠如今仍因其传统的中国文化建筑元素和拱门而让人熟悉,比如那显著的龙的装饰。
Binondo最大的牌坊(paifang)被称为所有华埠中最大的一座,该牌坊于2015年在Padre Burgos Avenue设立。
这一结构以大胆的色彩和金色的装饰为特点,搭配了典型的中国建筑的弯曲屋檐。
在其他华埠中,也有类似的牌坊矗立,其中一些明显显老,岁月在它们的身上留下了痕迹。这些大小规格各异、位置和风格不一的牌坊标示着界限或重要节点,是华人社区中普遍存在的文化象征。
这些牌坊在某种程度上为全球各地的华埠提供了视觉连结。
历史上,华人移民潮时起时伏。许多19世纪的人,都是从广东和福建等省份出发,寻找更好的经济机会。
受益于在锡矿、橡胶园,及农贸等领域的工作机会,华人前往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及印度等国,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华埠,尽管它们因应各自东道国的社会环境而有所变化,但仍保持中华文化的共性特征。
近年来,随着新移民的涌入,在曼谷和吉隆坡等地,新的华人社区也开始与老社区并存。
这些新移民大多富裕、受过教育,寻求新的机会。
根据现有的数据,2020年联合国国际移民库存档显示,约有1050万中国国籍人士居住在中国大陆以外。
然而,近期地方估计的数字远高于这个数字。例如,马来西亚可能至少有15万人,中国籍人士在泰国的数量可能达到11万。
2023年,来自广西社会科学院的专家表示,华侨华人的人数可能达到6000万,其中大约3500万居住在东南亚。
“华侨”指的是居住在海外的中国国籍人士,而“华人”则指在外国公民中具有中国血统或民族的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