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州11岁女孩逃离家庭枪击案,家人全部遇害

图片源于:https://www.cnn.com/2024/10/25/us/fall-city-washington-shooting-murders/index.html

华盛顿州的一名11岁女孩在凌晨逃离家中,以躲避一起造成她整个家庭遇害的枪击案。

本周,当局正在对华盛顿州法尔城发生的五人惨死案件进行调查。

根据法庭文件,这名女孩的口述首次披露了事发经过。

她回忆称,周一早上醒来时听到了枪声。

当她看向卧室门外时,看到她的父亲马克·胡敏斯顿(Mark Humiston)头上沾满了鲜血,而她的9岁弟弟则嘴里带血,两人都倒在走廊地上。

当她7岁的妹妹走出她们共用的卧室时,这名11岁女孩听到了一声枪响,随后看到小妹妹倒在地上,文件中写道。

她告诉调查人员,随后射手进了她的卧室,开枪一到两次,打中了她的手和脖子。

尽管感到剧痛,这名11岁女孩告诉当局,她认出了那把武器。

那是她父亲的银色格洛克手枪,法庭文件显示。

她也认出了射手,正是她的15岁哥哥。

11岁女孩回忆说,她看到哥哥靠近其他家人的尸体,试图查看他们是否还活着,并在他站在她床旁时假装扮演死者。

她的母亲莎拉·胡敏斯顿(Sarah Huminston)和13岁的弟弟在家中其他地方遭到枪击和杀害。

关于同一枪击事件的两个911电话

这名女孩告诉调查人员,在她的哥哥离开房间后,她通过“消防窗”逃了出去,并听到他在打电话。

她跑到邻居家,邻居在早上5点刚过时拨打了911,报告了枪击事件,并称15岁的哥哥是嫌疑人,法庭文件称。

但这并不是警方当日上午接到的第一个911电话。

在其7分钟之前,15岁的哥哥自己拨打了求助电话,声音显得喘不过气,表示他躲在卫生间里,法庭文件显示。

他告诉911接警员,其13岁的弟弟杀了全家并自杀。

15岁男孩在电话中提到,13岁的弟弟前一晚因浏览色情内容而受到了处罚,可能这就是他开枪的动机,法庭文件显示。

警方到达现场时,15岁的哥哥已被拘留。

周四,他在青少年法庭被控五项加重谋杀罪和一项试图谋杀罪,检方在法庭文件中提及。

由于他是未成年人,CNN不披露这名15岁男孩的姓名。

根据华盛顿州法律,案件必须进行听证,并获得法官的批准,才能转入成人法庭。

在周五的听证会上,检方正式请求将该少年的案件移至成人法庭,这是一个通常需要几个月时间的过程,才能做出最终决定。

如果被判有罪而案件仍在少年法庭,他可能被拘留到25岁,且不受其他制裁,金县检察官办公室称。

若他在成人法庭被定罪,可能面临25年到终身监禁,且法定假释时间为25年。

“我想提醒大家,这些还不是经过证实的事实,仅仅是指控,法律假定我们客户是无罪的。”

代表这名少年的律师艾米·帕克(Amy Parker)对CNN表示。

“我们希望法院能够知道,我们的客户是一个15岁的男孩,喜欢山地骑行和钓鱼,并没有犯罪记录。”

调查人员认为,这名15岁男孩“系统性地谋杀了”他的父母、两个兄弟和一个妹妹;还试图杀死他的11岁妹妹,并在急救人员到达之前“伪造”犯罪现场,法庭文件称。

这名11岁女孩告诉911接警员,年长的哥哥最近因为在学校考试不及格而“惹了很多麻烦”。

她后来说,哥哥是唯一一个知道父亲锁箱密码的兄弟,锁箱中存放着他们父亲的火器,法庭文件显示。

自枪击案发生以来,这名11岁女孩被送往西雅图的哈伯维尤医疗中心,但她已于近日出院,医院发言人对CNN表示。

社区因大规模枪击案而哀悼

一位当地家庭成员已主动照顾11岁女孩及仍被拘留的哥哥,金县议员萨拉·佩里(Sarah Perry)对CNN表示。

“在此,我呼吁大家与我一同为所有家庭成员、湖艾利斯和法尔城的社区居民,以及受到此悲惨事件影响的其他人祈祷,愿他们平安、得到治愈。”佩里在声明中说。

今年,美国发生了至少427起大规模枪击事件,根据枪支暴力档案(Gun Violence Archive)的数据,该机构与CNN的定义一致,即大规模枪击事件指导致四人或以上(不包括射击者)受伤或遇害的事件。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枪支暴力是美国未成年人成为死亡主因。

根据档案,今年已有超过1100名儿童和青少年死于大规模枪击事件。

本周早些时候,法庭已下令15岁的哥哥不得与其幸存的妹妹接触,金县检察官办公室的凯西·麦克内思尼(Casey McNerthney)表示。

马克和莎拉·胡敏斯顿正在进行家庭教育,并在社区中非常活跃,邻居们告诉KING。

CNN已就马克的去世联系了哈吉斯工程公司(Hargis Engineers)。

“我们对导致尊敬的同事、导师和朋友和近亲家庭成员失去的悲惨事件感到震惊和悲伤。”该公司在声明中表示。“马克的领导和愿景对我们公司至关重要,我们将深切怀念他。在这个困难时刻,我们的思念与幸存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