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应对中国核扩张的战略应对

图片源于: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china/true-aims-chinas-nuclear-buildup

自2018年以来,美国防务分析师反复将中国视为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他们将北京描述为“系统性挑战”、“战略竞争威胁”,甚至是“对等对手”,这归因于中国的大规模军事扩张、在亚太地区的挑衅行为以及全球经济胁迫的行动。这些模糊而流行的词语指出了一个日益增长的共识:北京的雄心大大危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然而,对于中国战略举动背后的意图,包括其快速扩建核武器,这一点却没有共识。 美国防务界主要从狭隘的军事框架来看待这一扩建,关注武器能力及军备平衡。最近,研究者赵桐在《外交事务》上的一篇文章拓宽了这一分析,认为中国的核武器库并不是一个用来实现特定军事目标的胁迫工具,而是中国能够获得华盛顿尊重的国家实力象征。但要理解这一核扩张,也必须考虑到北京的修正主义意图。

中国抱有宏大的雄心,欲重新塑造世界以符合其自身的形象。它打算通过首先主导西太平洋,然后将大量欧亚地区——这一地区从中国的邻近地带延伸至中亚和东南欧洲,以及非洲——纳入其势力范围来实现这一目标。但是,北京非常清楚自己面临的地理困境:沿其海岸线若干国家已经签署了以美国为首的致力于区域现状的联盟,这些国家受到中国自身行为的激励。如果中国通过在其海洋周边发起大规模攻击来升级局势,它就有可能冒险遭遇毁灭性和协调的反应,从而危及其全球设计。

美国应将中国的核扩建视为帮助北京解决其大陆孤立处境的工具。中国已发起了一场非战争胁迫运动,旨在削弱美国在太平洋的联盟体系,而其日益精密的核武库则使其能够在不引发灾难性大国战争的情况下进一步实现这一目标。如果华盛顿未能解决这一中国核扩张的维度,它可能将面临其在西太平洋的前驻军地位的风险,从而损害维持一个自由、开放和繁荣的环境这一对美国有利的局面。

华盛顿应对此危险有清醒的认识。它必须认识到中国扩大核武库所带来的地缘政治设计,并采取行动以维护区域平衡。随着北京的胁迫活动威胁到美国的盟友,华盛顿必须实施一种对抗策略,将美国的竞争优势与中国的独特脆弱性对置起来。虽然中国可能已经开始在其更大的世界建设项目中首次运用核力量,但美国仍有机会在萌芽阶段扼杀这些全球雄心。

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认为的,他正引领他的国家步入一个中国主导的地缘政治新时代。他相信,中共社会主义与西方民主资本主义之间的斗争已经展开,并以国家日益增长的繁荣与影响力为证据,认为中国已经准备好取代美国并重新塑造世界。这样的国际秩序将更接近中国的内部系统,而不是多年来形成的以自由价值观为主的世界秩序。习近平特别自信于结构性趋势——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和西方民粹主义运动的兴起都有利于中国的崛起。

但中国的地理位置使习近平的愿景变得复杂。像19世纪的拿破仑法国和20世纪的德国、日本和苏联一样,北京认为自己受到敌对沿海国家的围堵,而这些国家则受到了全球海军力量的支持。正如其前任, 中国的大陆位置——横跨尼古拉斯·斯皮克曼所称的欧亚“边缘地带”——也提高了中国实施的拙劣战略可能引发与美国及其亚洲盟友的灾难性战争的风险。

对于中国战略家来说,这些近代修正主义者的失败为其提供了启示。现代修正主义者都未能解决其海上侧翼的威胁,并因此受到了惩罚。无论是法国还是德国都不自然倾向于海洋,最终都败在了由全球海军强国主导的缓冲联盟之手。帝国日本则挑起了两线作战,在亚洲大陆与中国军队作战,同时在海上与美军展开战斗,最终无力承受。苏联最终也无法战胜其边缘冷战对手,该对手由沿海国家构成,并以美军的空中和海上力量为先锋。因此,北京已经意识到,在它能够将广阔的欧亚地区纳入其影响之前,首先必须在暴露的海洋周边取得主要地位。

北京抗议,称其海洋侧翼被两条弯曲形的环形岛链所围困,这些岛链上布满了美国的盟友和军事基地。第一条、离中国更近的岛链从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岛向南延伸至日本和台湾,再往下延伸到菲律宾。第二条、离得更远的岛链则从日本延伸至美国在关岛的军事枢纽,直至澳大利亚的北部。这些国家,澳大利亚、日本和菲律宾,以及位于这一边缘区域内部的韩国,均是美国在该地区的防御条约义务之一。

这种由美国支持的屏障自冷战早期以来就让中国感到沮丧, 在那个时期,美国与多个西太平洋国建立的“中心—辐条”网络妨碍了北京的区域雄心。在20世纪50年代,为了捍卫盟友,美国甚至威胁中国进行核攻击。1996年,在第三次台海危机期间,华盛顿派遣两个航母打击群以支持台北,最终让北京感到羞辱。如今,美国与日本、韩国推行三边合作,以加强对弹道导弹的区域防御。看到这一点的习近平,心中不无难忘的过去的经历。而如今的中国尤其拥有了当初所不具备的优势——具备惊人的核与常规打击能力,可以将华盛顿与其亚洲盟友分割开来。

在美国,对中国核扩建的意义的讨论早已在狭隘的军事范畴内展开,这与地缘政治无关。美国分析家主要专注于北京是否正在进行军备竞赛、是否在反击他们所感知的美国核威胁,或其承诺的“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是否真实等问题。然而,只有将中国的核扩建放在其地缘政治雄心的背景下才能充分理解。着眼于这一扩张如何表现为其更广泛的政治目标,凸显了为什么中国对美国理解的“战略稳定”兴趣不大,或是对敌手不会试图利用军事发展来获取优势的想法不感兴趣。简而言之,中国的核地缘政治是为了破坏现在在其周围设立的海洋屏障。

中国的核扩张影响了美国盟国对区域军事平衡的看法。在他们进行评估时,显然会考虑到中国核扩张的质量与数量。美国目前有大约3700枚核弹头,但其中不到一半是部署状态。与此相比,北京正在快速缩小这一差距,其核弹头库存从2020年的200枚增至2023年的500枚。五角大楼预测,中国到2030年将超过1000枚核弹头,2035年将达到1500枚以上。而且,中国能够执行如此精确打击的能力也十分可观:其陆基洲际和中程导弹发射器的数量已超过美国。此外,华盛顿在2013年退役了唯一的区域核选项——潜射巡航导弹,因此在未来可能的危机中,它将没有在该区域部署的核能力以安抚盟友。

美国在亚太的伙伴国无疑感到不安。根据国家亚洲研究局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国在第一岛链上的数量优势特别引发了日本的焦虑。东京担心,在中国的精确打击能力继续增长时,华盛顿将在该地区变得更为谨慎,允许北京加大压力而不会引发美国的反应。

中国的核地缘政治旨在破坏目前设立的海洋屏障。

中国的国防部门也日益对胁迫性的核战略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中国军事理论家如今经常将国家的现代化核武器称为“王牌”,可以阻碍外部对区域事务的干预。许多中国防务分析人士已经得出结论,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乌克兰战争中使用核胁迫的做法阻止了北约对该冲突的深入介入,这表明北京可以利用其核武库达到类似的目的。

对于中国的威慑观念,既包括西方对阻止对手采取某种行动的定义,也涵盖了更广泛的目标:迫使对手改变其行为。掌控陆基导弹的中国军队相关训练手册早就建议,提高核武器的警戒水平将“在敌人的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冲击”,并影响敌人的行动。现在,中国有了一个强大的导弹部队来实施胁迫性核打击策略,这种战术在美国区域伙伴眼中更具可信度。中国的改进打击能力可能促使其公开放弃核政策中的“不首先使用”承诺,从而在华盛顿与其盟友之间制造裂痕。

随着美国的太平洋伙伴越来越多地看到或经历中国利用核覆盖下的胁迫,其对区域平衡的看法可能会发生改变。而如果在面对这股威胁时华盛顿的反应不够,或者行动不够充分,那么整个局势将让他们感到更加恐慌。制定有效的响应方案以应对中国的整体胁迫能力及其核扩张本身,将是维护美国在该地区信誉所需的关键。

中国试图利用其核扩张来突破环绕边缘地带的限制,而不引发大国战争。习近平掌握了从低强度政治压力到潜在核战争的冲突谱系,这可能使他在最近几个月里加大了对该地区的压力。

但中国的这种能力并非一天练成。自2012年以来,北京已经磨练其进行这场胁迫性战役的能力。当年,中国从菲律宾夺取了控制权,使用了低强度军事力量和经济压力,包括对部分菲律宾出口商品的禁运。尽管美国对中国对该小岛的事实上的附属地进行抗议,但北京对菲律宾的激烈升级迫使华盛顿退缩。去年夏天,北京再次在南海发起冲突,几艘中国海洋船只与菲律宾船只在马尼拉的专属经济区发生了冲突。中国没有面临严厉的后果。

自21世纪初开始,日本也一直受到中国的胁迫——这种压力随着中国的核扩张而与日俱增。如今,中国正持续地单方面挑战日本控制的钓鱼岛(中国称为钓鱼岛),几乎每天中国海军在其周边活动,以执行中国的“国内海法”。中方海军和空军也经常进入或包围日本领土。例如,在8月份,中国海军和空军侵犯了日本的领海和空域,数周后中国首次通过日本领海派遣航母。这种持续的压力旨在削弱东京、减弱美日联盟,并使中国的行为常态化,以建立一个新的标准来衡量未来的侵略。

台湾依然是中国非战争胁迫战役的主要目标。除了对该岛进行军事和政治威胁外,北京还试图边缘化台湾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并削弱其在国际法律结构中的涵盖范围。而升级的威胁正是使台湾在不进行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屈服的关键。比如,北京能够利用两栖入侵的威胁来迫使某些台湾政治阶层和民众向中国控制岛屿妥协。若北京决定采取更极端的做法,其威胁的有限核升级也将可能遏制美国和日本的干预。

自北京发起这场庞大的胁迫运动以来,少数国家却没有增强其军事实力。相较而言,中国的军队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军事力量,尤其在常规和核能力上显著增强。然而,习近平的成功并不在于促成旨在引发美国介入的针锋相对的军事冲突。而在于通过削弱华盛顿的信任,使美国与本地区的联系解开,让美国的伙伴国在面对挑战时感到不安,最终让他们远离对抗。 正如中国最近的举动所显示的,中国的核扩建确实使习近平冒更大的风险来实现这些目标。

北京的非战争胁迫运动使华盛顿处于一种反应性、防御性的姿态,这让其区域伙伴感到不安。美国官员尚未能够解决中国核扩张的战略区域影响。如果这些趋势继续下去,中国将可能在解散维护美国与其亚太盟友的纽带上处于良好的位置。

要削弱中国的势头并重新获得主动,美国需要采取对抗性策略,向区域伙伴展示其可信性并改变北京的战略考量。中国同时关注内部安全、区域野望和更大格局下其区域行为所支持的全球设计。任何美国的策略都应迫使习近平在其目标之间做出惩罚性的选择,让他无法幻想在一方面获益而不危害他在其他方面的努力。

中国的确存在独特的脆弱之处。像所有国家一样,中国拥有有限的资源,无法简单通过资金花费来消除选择的负担。对于一个正在崛起、相对孤立且拥有宏大抱负、经济放缓以及一个近乎病态的对自身国民的深度不信——即一个对自身公民几乎偏执型的不信任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制度来说,这一点尤其如此。相比之下,美国作为一个建立已久的全球强国,拥有民主体制,这种体制有助于维持远程的外交联盟以及自由社会所激发的创造力。因此,华盛顿的任务就应致力于利用这些有利的军事、经济和政治不对称性,将北京的大陆孤立放大。

对抗性策略的军事层面应强调美国在联盟伙伴关系、导弹防御和水下战争中的现有优势。例如,将日本和韩国纳入区域导弹防御体系并将其与改善美国本土导弹防御相连接,华盛顿就能够减轻盟友的担忧并提升在任何情况下对北京施加压力的赌注。此外,美国如果能重新部署潜射的核武巡航导弹,将为其提供迅速、基于区域的响应选项,这将进一步增强盟友的信心,并迫使中国将更多资源用于导弹防御与水下战争。

经济层面上,华盛顿应利用盟友对美国市场的兴趣。通过深化与西太平洋的贸易关系,华盛顿能够向其伙伴和北京表明,美国的经济安全与区域现状息息相关。重新修订聚焦于中国占主导地位的领域的双边贸易协议——如关键矿藏及药品供应链——也将使华盛顿及其伙伴逐步摆脱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从而在应对北京的胁迫时强化自身。尽管美国的内政挑战使修订这一贸易协议变得困难,但华盛顿内还有反对中国战略的现行协议的需求。

美国策略的最后一部分应集中于政治层面。北京正通过在网络平台上投放大量错误信息来进行一场与美国的单方面哲学斗争,试图利用美国社会内部分歧。然而,华盛顿却犹豫不决,未能应对此意识形态挑战。在此过程中,华盛顿已失去利用中国最大脆弱之处的机会:其政治制度。中国在控制其14亿公民方面投入了巨额资源。美国可借此重创中国,采取措施规避网络审查,传播有关中国政府腐败和经济失败的异议分子的作品。北京为打压个别异议人士和消除小规模抗议付出了巨大代价,这表明其不会吝啬用于反抗广泛运动的开支。建立与中国的护栏,最好的方式就是将习近平的注意力转移出其区域和全球设计。关注国内事务的他,将减少对外投放的精力与资源。

如果没有一项能够利用美国的竞争优势的反对策略,华盛顿将在西太平洋的前方地位面临风险,而狭隘的军事观则会进一步削弱这一地位。华盛顿必须利用其不对称的强项,专注于恢复与盟友之间的信任,放大中国的各种脆弱之处,最终改变中国核胁迫运动的成本效益平衡。一旦华盛顿能够认识到中国核扩张对推动北京地缘政治议程所起到的微妙作用,就能够调整其政策以维护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