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华埠的繁荣与挑战

图片源于:https://southsideweekly.com/inside-chinatowns-century-long-fight-for-power/

在五月,华人社区改善联盟(CBCAC)的执行董事Grace Chan McKibben出席了一场关于美国和加拿大移民聚居区困境的国际会议。在会上,来自两国华埠的公民领导者们哀叹自己社区的消失,然而McKibben却感到庆幸,芝加哥的华埠尚未面临类似的生存危机。

相反,芝加哥华埠是北美唯一人口仍在增长的华埠,正在蓬勃发展。自2013年以来,该地区不仅获得了建设船屋和体能馆的投资,在2015年还新建了一座公共图书馆,华埠在政治舞台上的可见度也与日俱增。2023年,华埠选民选举Nicole Lee作为市议员,使她成为芝加哥市议会中首位华裔美国人,同时也是代表少数族裔亚裔多数区的首位市议员。

“这是我们在芝加哥历史上第一次,亚裔美国人在市议会里有了代表。”Lee在十月的社区活动中对人群表示。

这种成功的背后是漫长而艰辛的斗争。经过数十年的战略规划和社区组织,才确保了社区成员的声音得到倾听,尤其是经历了漫长的一个世纪的排斥之后。

芝加哥华埠最初是为保护居民免受种族歧视而建立的,72岁的芝加哥华人博物馆主席Edward Jung表示。早在1870年代,逃避西海岸反华暴力的移民工人迁移到芝加哥,并定居在市中心附近的Clark Street,这一地区当时其他人却不愿意入住。到1912年,随着Loop扩张和租金上升,该华人社区迁移到了目前位于Cermak Road的位置。

一张拍摄于2443 S. Wentworth Ave建筑外的照片。左边的店是Tong’s鞋修理店,右边是DiFoggio & Sons Plumbing。它们至今仍在Bridgeport经营。Gene Lee的父亲(Nicole Lee的祖父)经营着Tong’s鞋修理店。

反亚裔移民法案是华埠居民早期的一大障碍。从1882年到1943年,华人排斥法案不仅禁止华人劳工进入美国,还禁止已经在美国的华人移民入籍。

一些移民,比如Jung的祖父,曾在那个时期以“纸儿子”的身份来到美国,购买伪造文件,声称自己是已经入籍的华人的亲属。Jung表示,这些移民总是试图在社区内部解决问题,而不是求助当局,因为他们很多人英语水平较低,或者是非法身份。

华埠的居民中,绝大多数是男性,他们与在中国的妻子或孩子分离,因此形成了相互帮助小组。许多人根据姓氏、家乡或职业加入协会,通过新建的网络建立起了一种亲密感。

Jung记得曾参观过On Leong Merchants Association,这是最早由Moy家族经营的社区机构之一,Moy家族是1878年最早抵达芝加哥的华人之一,现今这是一个以信仰为基础的社区组织Pui Tak Center。该协会非正式被称为“华埠市政厅”,为新来的华人移民提供了社区空间和基本服务,尽管资金来自赌博的非法收入。Jung表示,协会内的一个非正式法庭帮助解决华埠居民之间的民事纠纷。而该协会还规范商业运营,要求餐馆不得建立在相邻的类似餐馆旁边,以避免竞争。

“他们从来没有找政府,因‍为他们害怕面临驱逐。”Jung说。“所以他们宁愿自己忍耐,解决社区内的问题。”

C.W. Chan,78岁,一位资深社区组织者,于1969年在香港政治动荡时期来到美国,并在芝加哥大学攻读社会工作学位。在此之前,1965年的《移民和国籍法》放宽了对亚洲人的移民限制。Chan在毕业后成为了美国公民。在这段时间内,数以千计的华人移民来到芝加哥工作并与家人团聚。Chan表示,现有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新人口日益增长的需求。社区领袖意识到,孤立已不再是华埠居民的生存策略。

“这在那时是可行的。”Chan表示。“我们意识到,我们的孤立使得很多资源无法到达我们这里。许多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许多问题被忽视。”

Jung在1960年代的华埠长大,他表示那个时候的社区是一个与周围城市隔绝的地方。他说,由于周围地区白人意大利人横行的种族暴力,他在幼年时不能独自离开华埠,必须和白人老师或大群人一起去游乐场或市场。种族歧视在就业和住房市场也限制了华人居民迁出该邻里。

“我们总是被这些人为的界限困住。”他说。“我们不敢越界。我们会被打。”

华埠还受到1960年代的州际公路建设的物理限制,作为城市更新倡议的一部分。1961年开始修建的Dan Ryan Expressway和Stevenson Expressway使得来自南部和西部地区的8万人被迫迁移,大多数是黑人和棕色人种以及新移民。在华埠,公路建设将社区一分为二,摧毁了许多商业和住宅区以及社区中心。

“这非常非常令人不安。”Jung说。“社区中充满了痛苦和失望,因为这破坏了华埠的一半。”

Jung表示,他是通过教堂的牧师得知建设情况,但此时整个计划已经在进行中。拆迁队拆除了他家后面的整个街区,并铺设了当时华埠仅有的几处娱乐空间之一Hardin Square和Stanford Park。官员们保证会建立另一座公园作为替代,但直到1999年Ping Tom Park开放才实现了这一承诺。如今,华埠仍然被Dan Ryan Expressway的南面、Canal Road高架桥的西面和Dan Ryan出入口的东面包围。这些高架公路下方的过道将华埠与外界连接,但许多地方昏暗且破旧,且经常发生犯罪。

公路建设促使华埠居民积极参与政治,Jung表示。该地区的破坏发生是因为政策制定者忽视了居民的意见,而华埠居民并没有在决策桌上。随后,他们开始组织以改变这种情况。

1978年,Chan和他的同学们创办了华人服务联盟(CASL)。该组织最初在一家牙医办公室的后面运营,提供基本服务如翻译、税收减免和社会保障申请的帮助。

Jung表示,1980年代和1990年代见证了芝加哥华埠社区服务组织的发展。Chan于1991年担任华埠商会主席,这是由Raymond Lee和Ping Tom创建的联络团体,旨在与政治家谈判并保护当地商业利益。1993年,中国基督教联盟教会购买了前On Leong商业协会大楼,并开设了Pui Tak中心,这个社区中心提供英语课程、职业培训和协助移民申请公民身份。Chan表示,早期的创始人模仿了主流组织如商会及其他非营利组织,希望将外部资源带入华埠社区。

“那里有一个更大的世界。”Chan说。“有很多长久以来我们无法获取的资源和服务。”

然而,数十年的排斥和缺乏政治代表使得华埠经常被政策制定者和社会福利项目忽视,Chan表示。

CASL现任首席执行官Paul Luu表示,当城市启动非营利组织资助计划时,华埠有时被排除在申请的地理区域之外,尽管许多华埠居民仍面临贫困,且收入低于该市的平均水平。2022年,华埠的家庭中位收入为$65,489,低于该市的$71,673。

“这样的举措,无论是故意还是无意,都会伤害这个社区。”Luu说。

Chan和其他市民领袖将排斥归因于华埠缺乏政治发声及参与,严重影响了社区的发展。1998年,Chan创立了CBCAC,汇聚了包括华埠商会、CASL和Pui Tak中心在内的现有机构,旨在团结社区并加强其政治力量。该组织通过定期的拉票活动鼓励选民注册,并召开社区会议。 Chan表示,目的是让所有社区成员参与,识别他们想解决的问题,并寻找集体解决方案。

部分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华埠总是被分割到不同的立法和代表区-有时该地区被分成四个区,四个州代表区和三个州参议院区,甚至在高峰期,华埠最多被分为三个国会区-这使得社区很难为他们的需求进行倡导。

“没有人为我们的需求而奋斗,因为他们区内的华人数量太少,容易被忽视。”Pui Tak中心的执行董事David Wu说道。为此,CBCAC和亚裔美国人推进正义(Asian American Advancing Justice)等社区组织开始推动州际重划和选区重绘,以寻求亚裔多数的选区。

“种族和族裔社区是定义利益共同体的一种方式。”AAAJ的执行董事Grace Pai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将这一选民群体凝聚在一起,使他们未来的倡导声音更强大。”

2011年,当时的州参议员Kwame Raoul提出了《伊利诺伊投票权法》,旨在确保未来的重新划分中,种族或语言少数群体得以整合。Chan在春田为该法案的通过游说,称之为“华埠法案”。

该法案的通过最终帮助将南区的亚裔美国人整合到一个新的州选区中。Theresa Mah是西北大学亚裔美国研究系首位全职教员,并在多个民权组织工作了近十年,她在2016年当选为该区的代表,成为伊利诺伊州议会首位亚裔美国人。

Mah表示,前一代缺乏亚裔美国人政治领导,是促使她参选的一个动力。

“因为我研究历史,我知道我们从未在这些法规中有声音,这些法规对我们社区产生了负面影响。”她说。“只有我们能在桌上拥有席位,我们才不会被抛在后面。这是我认为必须改变的事情。”

Wu表示,争取选区重绘的斗争花费了更长时间,部分原因是以往的政治领导者并不愿意放弃他们的权力。第11区长期由达利家族主导,这是芝加哥最持久的政治王朝。然而,亚裔人口的持续增长最终为第11区争取亚裔美国人选区提供了依据。

2011年,社区领袖们曾成功游说华埠整合进一个区。然而,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华裔人口持续增长至2021年,促使他们在另一轮选区重绘谈判期间(每十年重绘一次选区),向“从零到一”进行游说。

华埠居民欢庆2019年在Wentworth Ave庆祝的春节游行。

重绘最初遭到几位市议员的抵制,如当时的第11区市议员Patrick Daley Thompson和第15区市议员Raymond Lopez。但政治形势向他们倾斜。2021年4月,当时11区的议员Thompson因税务欺诈受到调查,2022年因判决离开11区,留下了这个地方可供争夺。

黑人和拉丁裔小组支持了成立新亚裔美国人选区的提案,尽管在选区重划期间进行了激烈辩论。2021年,华埠被划入城市首个亚裔美国人多数选区。Nicole Lee最初是由当时的市长Lori Lightfoot任命,接替Daley Thompson的职位,并于2023年赢得连任。

“芝加哥已经185岁,首批中国人来这里大约157年前。而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一直被人为划分,直到最近。”Lee在十月的社区活动中说道。“我们之所以有机会,是因为这个系统并没有为我们提供发声的机会。”

Lee表示,华埠仍面临着各种挑战。社区为争取一所公立高中已倡导超过十年,但曾提出的方案遭到反对,因为选址是在公共住房用地上,其未来因城市政府的变化而不明。近几年,租金在该地区上涨,部分居民面临可负担性问题。根据芝加哥住房管理局,目前华埠公共住房的等待时间超过25年。

根据Pai的说法,选民参与仍然是社区的一项重大挑战。

“许多移民来自于没有健全民主制度或流程的地方。”Pai说。“他们可能对投票或政治有负面联想。因此,当这些社区组织能够弥补这一差距,并向他们传达参政的重要性时,会帮助他们。”

然而,通过培育公民参与与积极规划,加上新获得的政治声音,华埠的市民领袖们希望社区能够持续繁荣。

“现在我们有了发言权,我们隐约了解事情的进展。”McKibben说。“我们必须作为一个社区团结合作,合力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