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的中国基督教快速发展的原因

图片源于:https://www.bu.edu/articles/2023/why-is-christianity-growing-in-china/

近年来,中国的基督教信仰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成为全球宗教发展的热点之一。根据波士顿大学神学院的研究助理教授达里尔·爱尔兰的估计,中国的基督教徒人数已经从大约100万飙升至1亿,增长速度之快,令人瞩目。

这背后,既有复杂的历史背景,也与宗教、文化的交互关系密不可分。为了探索这一现象的原因,波士顿大学的学者们建立了中国历史基督教数据库,旨在详细记录400年来中国基督教的发展历程。

该数据库项目启动于2018年,通过网络可视化工具与丰富的数据相结合,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展示基督教在现代中国的历史。预计数据库的2.0版本将在2023年发布,届时数据量将是之前的两倍,涵盖了约400万个数据点,包括个人姓名、职业、地点、时间等信息,时间跨度从1550年到1950年。

这一数据库项目源自一个相对简单的课堂作业。当时,波士顿大学的学生亚历克斯·梅菲尔德在一门历史课中研究20世纪初的香港五旬节派教徒。随后,他与爱尔兰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思考如何将研究扩展到整个中国和更长的时间范围。

爱尔兰在接受《布林克》杂志的采访时,谈到这个数据库如何帮助学者理解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关系。

在被问到是什么吸引他研究中国基督教时,爱尔兰说:“中国基督教的历史既丰富又复杂。我们可以看到基督教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多时候,基督教在中国的表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映美国基督教与美国经验交织关系的镜子。”

他还提到,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的基督教增长率是全球最高的,这一现象引发了他的好奇心:“这并不是凭空而来的现象。”

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中国和基督教,以及这一结合是否适合数字项目时,爱尔兰表示,历史的长度(400年)和强有力的记录保存使这一项目具有特别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观察这两个世界体系之间的互动,这让我感到非常有趣。”

他强调,项目的目标是绘制中国所有的基督教机构,无论是教堂、学校、医院、出版机构还是孤儿院,同时识别在这些机构内工作的人。

“我们使用各种记录和来源进行数据收集。简而言之,我们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多地记录这些实体及其相关人员的活动。”爱尔兰表示,他们使用了19世纪至20世纪的基督教传教士目录、日记及其他文献作为数据来源。

在数据收集方面,爱尔兰提到,他们的团队既利用数字化的文献,也在全球的档案馆和图书馆寻求物理材料。“如今,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数字化时代,使得很多资料都可以在线获取。同时,我们也在与全球的机构合作,将大量材料数字化,以便于团队成员访问。”

他表示,理想的数据来源是能够包含个人姓名、地点、年份、职责以及与其他人相关的信息的文献,尽管这样的完美文献尚未出现。

“就外籍传教士而言,我们的工作大约完成了90%。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约30,000人的数据集,涵盖了这400年期间在中国的外国人士。而对于中国基督徒,则相对复杂,我们从未声称能记录每一位中国基督徒。”爱尔兰坦言,尽管如此,识别更多显著的中国基督徒仍然是团队正在努力解决的挑战。

关于人们希望如何使用这些数据,爱尔兰提到,他们最初设想这是一个主要为学者服务的资源,但也希望一般公众能够使用。“我们努力让数据尽可能易于访问。数据是免费的,并且我们创建了一个网络界面,使得用户即使没有数字技能,也能够搜索数据。”

他补充:“公众可能使用这些数据进行家谱研究,学生或教师则可以在课堂上利用热图等可视化方式展现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对于宗教研究领域与数据科学、大数据的结合,爱尔兰表示这是增强学术研究和理解历史的一种新方式:“这也是让用户成为历史作者的机会。”

最后,谈及该项目下一步的发展,爱尔兰表示:“我们现在选择更具体的研究领域。当前,我们正在集中精力完成中国的基督教学校,完成后将转向其他领域。目前,我们想要历史问题驱动我们选择下一步输入的数据。”

通过这个项目,学者们希望能够更清晰地描绘基督教在中国的历史图景,推动更多赴中国宗教研究的关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