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https://www.bu.edu/gdp/2023/04/20/demystifying-chinese-overseas-lending-and-development-finance-why-china-became-the-worlds-largest-official-bilateral-lender/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官方双边债权人的崛起,引发了诸多讨论。
特别是在美国的政策制定圈内,对中国融资的影响以及中国是否参与‘债务陷阱外交’的担忧层出不穷。
所谓债务陷阱外交是指在借贷时意图在非还款的情况下,控制战略公共资产或获得战略杠杆的行为。
中国海外贷款与发展金融(OLDF)的驱动因素和决定因素是什么?
中国的OLDF是否促进了受助国的经济增长,还是对其造成了负面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Oyintarelado (Tarela) Moses、Cecilia Springer 和 Kevin P. Gallagher 发布了一份政策简报,揭示了中国OLDF的驱动因素,分析了中国贷款增加的原因,并探讨了这些融资对受助国的影响,同时驳斥了债务陷阱外交的说法。
简报的主要发现:
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供给“推动”与需求“拉动”因素,共同促成了中国大量的发展金融。
一些关键的推动因素促使中国的OLDF向外扩展,包括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主要基础设施行业的产能过剩、保障进口的需求、以及鼓励对外融资的政府政策和机制。
而受援国的需求拉动因素,则包括填补融资缺口、解决核心基础设施需求以及对中国融资的偏好。
最终,外部融资的需求基于受援国的政策目标和优先事项。
“债务陷阱外交”并非中国OLDF的驱动因素。
作者分析了八个所谓的债务陷阱外交案例,未发现中国以控制战略公共资产或在非还款情况下获得战略杠杆的意图进行贷款的实证证据。
作者还指出,债务陷阱外交叙事存在几个问题:
首先,该叙事假设中国贷款机构出于计算策略,故意陷害国家债务,并且认为中国贷款机构有意控制其他国家的国家战略资产。
其次,该叙事假设中国贷款者知道借款国将无法还款。
这些假设在中国发展融资体系的分散性下极不可能成立。
另外,债务陷阱外交叙事的几个概念性问题削弱了上述推动与拉动因素之间的动态:
该叙事忽视了中国融资项目部分来源于受援国的需求,且受援国家在发展项目中自愿选择来自中国银行的贷款融资。
其次,该叙事在假定受援国无法控制其公共资产、愿意放弃其资产时,剥夺了受援国的自主权,潜移默化地将受援国塑造成中国经济外交的受害者。
最后,该叙事忽视了,中国融资者和全球融资者一样,都强调盈利并且希望避免非还款的情况。
这在债务谈判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贷款机构更倾向于推迟债务偿还或进行债务重组。
实证证据表明,中国的OLDF与受援国的经济增长相关联,受援国从中受益。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融资可能对受援国带来社会、环境及债务可持续性风险。
因此,中国应促进海外的低碳、韧性和社会包容性增长,并积极参与债务救助和紧急融资工作。
作者表示,政治上激烈的叙事加剧了美国与中国在发展金融领域的紧张关系,而此时全球协调显得尤为迫切。
相反,叙事的焦点应集中在解决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迫切的基础设施及气候融资缺口上,并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