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https://www.oregonlive.com/art/2009/10/review_china_design_now_at_the.html
在波特兰艺术博物馆,展览《当代中国设计:从过去走向未来》今日隆重揭幕,展览以惊艳的延时视频序列开场,画面从故宫的大门飞跃到北京的光辉钢铁与玻璃建筑。
你将会感到无比震撼。
该展览由伦敦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主办,并在西海岸进行唯一一次展出,展现了中国当代设计、建筑和时尚的旅程,这是一次引人入胜但又经过审慎思考的探索,展示了一个渴望超越天空的国家。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科技中国的诞生恰好需要这样一种三万英尺的视角。
但是,由博物馆工作人员及波特兰的Ziba Design精心策划的展览,将观众拉近现实,捕捉到了中国在十字路口上持续演绎的戏剧、美丽与动荡。
这并不是轻松的任务。
这个坚强、果敢的国家内部分歧的力量需要许多展览而不是一个:过去与现在、艺术与商业、精神与身体、东方与西方等等。
然而,通过精心编排的文字、声音和图像,展览捕捉到并庆祝了这些紧张关系。
展览也向可能对中国既仰慕又怀有疑虑的美国公众揭示了这些关系,尤其是在中国逐渐向世界舞台的中心靠近时。
对于波特兰博物馆而言,该展览也承载着类似的焦虑。很少有设计活动能如此调动博物馆的资源。
该展览也是一个在智能和视觉上都具有挑战性的系列,正值每个非营利机构都需要提升观众人数的时刻。
“当代中国设计”可能是检验人们是否为博物馆馆长Brian Ferriso的严肃程序感到兴奋和承诺的一次测试。
但博物馆的支持者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松一口气:波特兰版本的“当代中国设计”确实对其复杂的主题给予了公正的展现,部分原因在于Ziba的清晰策划。
如果没有关于日常生活的重要背景——例如,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空间为75平方英尺——这些数百件海报、CD封面、手机、衣物、雕塑、视频等展品将会显得像是一场寻求意义与戏剧的商业物品的轰炸。
观众不会认识到,这些是经历了30年蜕变的产物——从一个前现代化的威权中国走向一个仍然威权但更加开放的当今社会。
中国的巨大转型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叙述方式。
然而,展览的策展人张洪兴和劳伦·帕克通过不同类型的设计传达了一个宏大的故事——从中国商品的包装到辉煌摩天大楼的建设。
这个叙事是一场几乎梦幻般的巡游,巡游的三座城市对当代中国的全球崛起至关重要:深圳、上海和北京。
深圳是展览的“边境城市”,曾经是一个渔业中心,如今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中心。
自1980年代以来,商业设计师在这一制造重镇蓬勃发展。作为在这里产生的巨大能量的见证,展览展示了一系列与深圳相关的包装物:音乐海报、CD封面、滑板、耐克和中国本土运动品牌李宁的运动鞋等。
有时候,资本消费主义的设计似乎是对西方形式和风格的奇特窃取,另一方面又混杂着共产主义宣传的气息。
但有一点是普遍存在的:人类的进步可能产生了无尽的交流和表达方式,但仍未能消解孤独感,未能满足与人们更深层次的连接的渴望。
谈到上海,展览称其为“梦想之城”,而这里更关注表面的华美。
上海代表了中国日益增长的物质富裕和对风格的执念,是国家的中产和上中产阶级交融及竞争的枢纽,而他们不断沉迷于财富和美好生活的象征中。
这就像美国,更确切地说,像巴黎。
其实,又不尽然。
中国设计师所创作的华丽家具、时装以及其他高端商品展示了一种几乎完美的西方形象和标志的标准化。
我们看到了精湛的工艺和天才的构思,但正如展览中众多时尚杂志上模特那雕刻般的脸庞,未免也显得过于严谨,缺少感动。
幸运的是,展览鼓励人们稍微深入窥探这些光鲜的诱惑。
通过严厉的照片表现出身处狭窄、艰苦条件下的人们,展览“上海生活”指出,贫困和环境恶化在重新塑造的中国中并不是一个虚构的说法:并非每个人都能负担得起一款路易·威登的手袋或香奈儿的围巾。
然而,轻易就忘记这样的现实,在北京,“未来之城”的摩天大楼和建筑物代表着中国的政治体制、集体决心和全球愿望。
在这里,展览展示了中国中央电视总台和北京国家体育场等最近建成的建筑奇迹的众多模型和样本。
面对这些模型,或许会让你相信展览的很大一部分不过是商业物品和建筑蓝图的集合。
但这将错失要点。
建筑师朱培在展览中写道:“我们已构建了一个极其物质化的世界和未来。如果我们能够更多地思考中国文化和哲学,并更关心我们的城市和国家,那么,中国的建筑将迎来美好的未来。”
这种精神——或时代精神——是每位参观这个展览的人都应该思考的。
例如,单单将中国视为我们的对手和敌人,而非朋友,将过于简单。
然而,《当代中国设计》以及约翰·杰所策划的众多即将举行的活动和新近展出展览,为俄勒冈州民众提供了一个美妙的机会,重塑我们对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看法,以及对我们自身的看法。
借用最近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话,这个庞大的中国设计展实际上并不仅仅是关于中国制造的产品和其飓风般的经济实力。
它更是一个谦逊的号召,促使我们思考未来我们希望如何与世界的其他部分建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