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湿地保护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标志中国湿地公园体系20周年

图片源于:https://www.ecns.cn/news/society/2025-05-01/detail-iheqztpw7828279.shtml

在浙江省杭州举行的国际湿地保护研讨会上,官员表示,中国在过去20年间建立了903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了240万公顷的湿地,为黑鹳和中国红嘴鸥等濒危物种提供了重要栖息地。

该活动纪念了中国国家湿地公园体系的20周年,突显了国家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的努力,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指出。

超过90%的这些公园对公众免费开放,推动了当地经济增长超过500亿元(约合69亿美元),同时促进了生态旅游、文化活动和环境教育。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自然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振博表示:“湿地公园典范展示了中国在生态保护与人类福祉之间的承诺。”

“通过恢复退化的湿地,将其融入城市规划中,我们不仅恢复了生物多样性,还创造了惠及百万人的绿色避风港。”

自2012年以来,中国实施了3700多个湿地恢复项目,根据国家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增加或修复了超过100万公顷的湿地。

目前,中国拥有82个国际认可的湿地和58个国家重要湿地,计划将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

关键举措,如红树林保护和外来物种控制,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全球湿地治理中的作用。

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西溪湿地已成为可持续城市发展的蓝图。

杭州市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将这个10.38平方公里的公园转变为生物多样性热区,自2005年以来,维管植物数量增加了750种,昆虫增加了441种,鸟类增加了155种。

王说:“西溪的‘金镶玉’模式——优先湿地保护,同时促进周边经济增长,证明了生态与繁荣可以共存。”

该公园的21公里绿道和当地居民免费入园政策,自2005年以来吸引了超过5500万游客,创造了24亿元的收入。

广州海珠湿地曾是污染的果园,现在则成为生物多样性的热门地区,记录了835种植物和194种鸟类,包括两种新发现的昆虫。

它的“海珠模式”以自然教育为核心,是政府、学校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已通过传统文化和生态保护课程接待了160万人次。

海珠湿地自然学校副校长冯宝莹表示:“我们的志愿者项目培训市民成为自然大使,加深城市生活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在云南,昆明老余河湿地公园展示了32000棵抗洪的中山杉树的生态力量,这些树木能过滤污染物,形成独特的“水森林”景观。

该公园每年吸引200万游客,同时为当地社区提供200个就业机会,体现了中国“公园支撑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通过主办《拉姆萨公约》第十四次缔约方会议,中国在湿地保护方面的领导地位树立了全球标杆,”拉姆萨公约副秘书长杰伊·阿尔多斯表示。

展望未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计划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网络,重点关注黄河三角洲和松嫩鹤栖息地等关键区域。

王表示:“我们的目标是确保湿地成为子孙后代的遗产。每一公顷恢复都是朝着全球生态韧性迈进的一步。”

此次研讨会由西溪湿地主办,并得到拉姆萨秘书处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支持,汇集了200多位专家,分享城市湿地管理的策略,强调中国的生态文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