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紧张局势加剧:双方对“尊重”的追求

图片源于:https://www.9dashline.com/article/us-china-trade-tariffs-the-clash-of-national-grievances

许多世界领导人对与美国的关系在唐纳德·特朗普的4月2日解放日演讲后的不稳定性表示担忧。在演讲中,特朗普谈到了重新夺回美国命运、美国工业的重生,最终宣称要“让美国再次富裕”。

“解放”暗示着释放、解脱和救赎的概念,意在表明美国今后将不再容忍其他国家的无礼。

中华人民共和国(PRC)面临了最重的关税,最初为104%,在北京实施84%的报复性关税和出口管制后,上升至125%。

PRC还被排除在随后的90天关税暂停之外,尽管智能手机和计算机目前不受125%的中国进口关税的影响。

然而,超过100%的互相报复性关税的涨幅是毫无意义的。

如此高的关税率对大多数双边贸易构成了禁止,而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关税只是象征性的。

如果是这样,那是什么驱动了这种升级的反应?

国家的怨恨与尊重

双边互相报复关税的迅速升级是由更深层次的对彼此缺乏尊重的怨恨所引发的。

尊重传达了认可、欣赏甚至谦卑的概念。

4月10日,中国共产党(CCP)外交部发言人声明称,中国不会在“合法权益被剥夺”时“坐以待毙”。

作为对特朗普总统评论的回应,特朗普称中国想达成协议,但不知道怎么做,发言人回应道:“如果美国真的想要对话,就应该让人们看到他们准备平等、尊重和互利地对待他人。”

特朗普在Truth Social上表示,决定将关税提高到125%的原因是“基于中国对全球市场表现出的缺乏尊重”。

他接着宣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会意识到,剥削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日子不再可持续,也不可接受。”

特朗普政府发起的贸易解放政策引发了人们对其可能鲁莽地解放长期安全安排的担忧。

“尊重”,或者说缺乏尊重,既是怨恨的核心,也是谈判的前提。在尊重达到之前,关税上涨的结束不太可能实现。

在国际关系的领域中,尊重和相关的地位与身份理念密切相关。

尊重暗指他人对一个人在国际社会等级中的地位或位置的认可。

对于文化或经济贡献或成就的缺乏尊重的否定,导致在面对被认为无礼的行为时,产生了强烈的反应以挽回面子。

被认为缺乏尊重支撑了华盛顿和北京所利用的国家怨恨叙事,这一叙事呼应了两国的民族主义倾向。

特朗普将他的国家怨恨叙事集中在对美国的无礼对待上。

这一情绪叙事在美国人心中进一步强化了这样一种观念:不仅过去美国人受到其他国家的不公平贸易行为的欺骗与伤害,其他国家的财富和实力也都是在美国的代价上获得的。

解放日的演讲强调了怨恨与剥削,哀叹由于他人的行为而导致美国代理权的丧失,从而加强了对不尊重的感受。

美国经济从不公平贸易关系中“解放”的概念 —— 其“解放”基础在于政府“美国优先”战略所激发的怨恨感。在特朗普的世界观中,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只能通过强硬手段来确立,撕毁规则,放弃长期的盟友和伙伴,首要任务是“把美国和美国公民放在第一位”。

北京则通过自己的怨恨视角看待这一轮的新限制和关税:美国不断试图抑制中国的进步,遏制中国,这迫使PRC不得不回应以维护其国家利益。

作为对解放日演讲的回应,PRC的国务院信息办公室发布了关于中美经济贸易关系的白皮书,列举了一系列对美国保护主义和单边贸易政策的不满。

白皮书强调,特朗普的做法是惩罚中国,美国继续“政治化、武器化和工具化出口管制”,对各行业和企业实施制裁和打压力度。

强调了北京对美国遏制的长期不满(从本质上讲,就是对中国自主发展的代理权的丧失),白皮书抱怨美国“剥夺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进步的权利”。

副总统范斯在4月3日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进一步加剧了北京的怨恨,声称美国“从中国农民那里借钱,为那些中国农民生产的物品买单”。

在被问及这些言论时,4月8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回应称:“听到这位副总统发表如此无知和不尊重的言论,令人惊讶和遗憾。”

这一言论引发了国家级的斥责。

中国香港和澳门事务办公室主任在国安演讲中强硬回应了美国试图压制中国的言论,重申了“美国不是在追逐我们的关税,而是在追逐我们的生存”。

美国与中国的解放贸易?

美国和PRC在过去一个月都利用国家怨恨作为自我防御的机制。

怨恨要求另一方先行动以纠正被认为的冒犯。

对尊重和国家怨恨作为缓和条件的关注使找到退路的前景更加艰难。

4月10日,北京宣布将“斗争到底”,反对华盛顿的单边主义,尽管知道这可能导致双边贸易停滞。

中国领导人不会参与可能威胁其权威和地位且无法带来关税减免的特朗普式外交。

然而,4月16日,华尔街日报报道,北京向华盛顿提出了在愿意谈判之前示范‘尊重’的步骤。

这些包括抑制特朗普内阁成员的贬损言论,以及在美国外交的一致性上采取实际步骤,并愿意解决中国对美国制裁和台湾的担忧。

习近平将在两位领导人会晤前要求达成协议。

北京显然没有对华盛顿作出让步。

自解放日以来,特朗普及其核心团队多次邀请北京达成协议。

《外交政策》报道,特朗普对北京迅速采取反制措施而未通知特朗普进行谈判的决定感到愤怒。

白宫的立场是“球在中国一边”。

但,解放美国贸易的方式伴随着对北京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4月23日,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承认当前的关税不可持续,并表示开放降级的信号 —— 如果北京率先行动的话。

贝森特坚持认为,中国经济需要根本性变革 —— 这一条件几乎不可能让北京走上谈判桌。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取决于两位领导人是否愿意向前推进。

更高的赌注

只要尊重的条件存在,加上对于怨恨的关注,双方都不会根本改变立场,尤其是因为每一方都要求对方让步作为谈判的开口炮。

怨恨叙事的主导地位 —— 每一方都认为自己受到对方的损害 —— 进一步巩固了他们的负面看法。

一方面,北京对历史怨恨的关注使其对任何类似遏制的美国活动格外敏感。

最近的关税战争只会进一步造成不确定性,甚至加强对美国是一个不可靠的谈判伙伴的信念。

另一方面,美国优先的战略,着重纠正过去的错误,已使美国的盟友、伙伴和对手面临关税,几乎没有例外。

特朗普还对现有美国的安全承诺提出质疑。这是一种风险策略。

在贸易上的固执立场增加了战略再校准的可能性 —— 经济脱钩和全球经济的根本重组。

然而,东亚地区的动态使得贸易和安全战略无法分离 —— 这两者是交织在一起的。

如果中美关系因关税进一步恶化,紧张局势可能会溢出到关系的其他领域,导致更高的赌注,以及误解升级成冲突的可能性增加。

特朗普政府发起的贸易解放政策引发了人们对其可能鲁莽地解放其长期安全安排的担忧。

在这种情况下,台湾最有可能成为牺牲品。

特朗普过去的言论对政府是否会保卫该岛产生质疑。

北京可能会得出结论,特朗普对台湾半导体产业的怨恨比维持台湾的治理地位更优先。

因此,面对特朗普政府的结束,北京可能会对围堵台湾的计划变得更加胆敢。

解放日尚未揭示出其最深远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