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崎的中国文化与美食之旅

图片源于:https://www.nippon.com/en/guide-to-japan/gu900302/

长崎著名的面食——ちゃんぽん,传说是由一位出生于中国的餐厅老板在十九世纪末创造的。这道融合了日本与中国风味的丰盛美食,至今仍然是这座城市历史悠久的唐人街的重要食物。

与中国的深厚联系

长崎与中国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在日本的锁国时期,尽管国家大部分时间关闭国门,但约有一万名中国移民仍在觐见长崎的国际居留地——唐人屋敷居住。随着居留地在江户时代末期(1603-1868年)的解散,中国居民向东南方向的旧唐人街互市迁移,建立了如今长崎的唐人街。

长崎的唐人街餐馆与多样化商店应有尽有。

唐人街的主要亮点是其餐饮文化,这种文化是日本和中国饮食的结合,而这座城市著名的ちゃんぽん面条更是不可不试的美食。

ちゃんぽん的面条坚韧而有嚼劲,汤底由鸡骨和猪骨熬制而成,显然与拉面有着明显的联系。然而,这道菜因其用时蔬菜和海鲜(如虾和鱼饼)炒制而成的配料而独树一帜。

福州风味的长崎加持版面仪

ちゃんぽん的发源地是位于松ヶ枝岛的中国餐馆——四海楼。四海楼于1899年首次开业,位于唐人街东南部旧唐人街所在地。

在二十世纪早期,它是诗人兼长崎医科大学教授斋藤茂吉的常去之地,他常常邀请同为文人的芥川龙之介和菊池宽一起在此用餐。四海楼以其正宗的ちゃんぽん吸引了无数的显要人物,包括现任天皇德仁,他在担任皇太子期间曾造访过四海楼。

原四海楼同时也是一家酒店。

目前的店面以红色的柱子为标志,凸显于朴素的石质外观之上。

这家餐厅于1973年搬到现址,现有的五层大楼建于2000年。

作为长崎最古老的中餐馆,它现在成为了一个受欢迎的旅游景点。除了用餐区域之外,四海楼内还有一个纪念品商店和一个展示四海楼创立时期的历史照片和资料的ちゃんぽん博物馆,讲述这道菜诞生的故事。

四海楼的美味ちゃんぽん。

店内展出了许多历史物件,如碗和著名宾客的照片。

四海楼的创始人陈平舜,1892年从中国福建福州来到长崎。他曾为来自家乡的留学生提供担保,并为了给这些新来的年轻人提供一顿熟悉而滋养的饭菜而构思了ちゃんぽん这一菜肴。

他将福州面食与当地长崎的食材结合,创造出能反映日本与中国饮食文化的美食。

陈平舜(前排中,左三)及其家族。

陈平舜还创造了另一道闻名长崎的菜肴——沙拉乌冬(saraudon),它的灵感源于另一种福州面食,食用前将面条与剁碎的肉炒制。该菜首先用厚的、类似乌冬的面条煮,然后再炒制,上面加上与ちゃんぽん基本相同的配料。由于没有汤汁,它通常装盘而非碗,因此得名“沙拉乌冬”,意味着“装盘的乌冬”。这道菜后来的变体是用较细的面条深炸成脆底,已成为现代标准。

四海楼的沙拉乌冬配有软的厚面条(上)或细脆的炸面条。

名称变化的起源

“ちゃんぽん”这一名称的由来仍不明朗。四海楼主张,这个词来自福建方言,意为“吃”。然而,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这反映了一个更早的词,意思是“混合”,类似于冲绳的炒菜“ちゃんぷるー”。

位于长崎唐人街的台湾餐厅老李(Lao Lee)的内部以及连锁餐厅长崎ちゃんぽん唐人街分店的外观。

由于ちゃんぽん允许各种食材的混合,因此没有配料的限制。

在长崎的唐人街,台湾餐厅老李的招牌菜是采用当地特产鱼子酱(karasumi)制作的オリジナル(原作)ちゃんぽん,赋予了这道菜浓郁的鲜味。

厨师在大火上炒制配料的几分钟来完成这道菜的吃法。

国际风味的城市街头

由中国移民在长崎扎根而生出的日本和中国文化的独特混合,也给予了长崎独特的风景、节庆以及更多。

走在唐人街的街道上,清晰可见中国移民扎根长崎的历史。守卫其南北东西入口的红色大门都是由福州的工匠建造。

南门通向港口公园,公园内有装饰华丽的石制中国大门和四方凉亭,公园里有人们在户外玩围棋和将棋的场景,仿如一幅古老中国的画面。

南门及其从港口公园可见的景观。

港口公园是每年灯笼节的主要场地。

沿着港口公园前方的福鹤道(Fukken-dōri),是用日语读音 表示福建的字符。南东方向不远处,街道变成了唐人屋敷通道(Tōjin-yashiki-dōri),沿途历史建筑和墙壁让人想起唐人屋敷的昔日场景。

那里还有与江户时代相关联的中国佛教庙宇。这其中之一是福庆寺。福庆寺位于东边的巷子上,于1629年由中国僧侣创立,服务于来自福建的移民的宗教需求。

位于长崎上浦町的长崎孔子庙和历史中国博物馆成立于1893年,由当地移民在清政府的支持下建造,旨在尊敬哲学家和教师孔子,并安奉他的部分遗物。如今,它举办与孔子有关的展览,并举行突显中国文化的活动,包括偶尔展示传统快节奏的换面表演艺术。

探索日本和中国影响交织所形成的唐人街美食和风景,是游览长崎的一大亮点。

福庆寺内有两国的珍贵建筑。

长崎孔子庙前72座石像代表着孔子的72位门徒。